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以落实“四权”建设为载体 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10-31  发稿编辑: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要求,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近年来,涪城区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立足农村基层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以完善公开机制、规范民主决策、加强民主管理、强化监督制约为突破口,在落实基层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下简称“四权”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1-9月,虽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但通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经济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区本级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17亿元,同比增长13.1%;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6.82亿元,现价增长32.4%

抓好公开关键,保障群众知情权

党务、政务、村务(以下简称“三务”)公开是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主渠道,抓好“三务”公开是落实农民群众知情权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涪城区不断完善公开机制,促使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先后被命名为“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模范单位”和“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的称号。

——创新公开机制,做到应公开尽公开。我们围绕“三务” 公开中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容易引发矛盾的问题,由区纪委牵头,组织21个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深入到乡镇、村、社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涪城区党务及党员行为公示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三务”公开的基本原则、公开程序和工作内容等。

——创新公开形式,保证群众知晓全覆盖。规范公开日,创新公开形式,在乡镇党务、政务公开上,主推网上公开和新闻媒体公开,硬件上要求做到“两有”:有投诉窗口、有举报电话,“三挂牌”:挂牌办公、挂牌上岗、挂牌收费,“四上墙”:办事示意图上墙、办事依据上墙、办事条件和程序上墙、办事结果上墙。在村级党务、村务公开上,我们变过去单一在明白墙上公开为“宣”、“贴”、“送”公开模式,即把重大工作执行情况、干部承诺兑现情况、季度财务收支情况等事项通过党员(代表)大会向党员(代表)进行宣布,印成书面公示材料在公开栏中进行张贴,向各家各户派送,保证了群众知晓全覆盖。

截止目前,全区共收到各级各类抗震救灾资金50157.57万元,发放37063.59万元;接收并如数发放帐篷12306顶、棉被25575床、方便食品133580件、饮用水119979件,没有发生一起党员干部私分、截留、挪用救灾款物的案件。

实施科学决策,落实群众参与权

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参与决策是他们应有的权力,也是落实基层科学民主管理的最佳方法。工作中,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政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充分保障了广大群众参与决策的权力。

目前,全区申请灾后农房重建的农户11585户,已完成选址11092户,已动工修建10256户,已竣工2518户,并先后于718日、97日成为全市、全省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工作现场会的参观点,在全市、全省灾后恢复重建中当好了先行、作出了示范。

——抓民主选举,解决“群众公认”的问题。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严格“把三关”、“投三票”,努力选好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在选举过程中,让候选人充分接受党员、干部、群众的监督,使其在政治思想、廉政意识、品行能力都接受一次全面的检验。目前,全区农村党支部书记中大专以上学历75人,占64%;村支两委成员属于经济能人的360人,占63%

——抓平台搭建,解决“有地方说话”的问题。为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我们在原信访办的基础上建立“信访和群众工作局”,增加3名编制,扩大工作职能;在乡镇建立“群众工作办”,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在村和社区建立“群众工作室”,从而形成了三级群众工作机制,确保群众“有地方说话”。为真正听取群众的诉求,我们把每月15日作为“群众工作日”,开展了县级领导“大接访”活动,15名区委和区政府领导轮流“值日”接访,或带着群众反映的问题主动到群众家中现场办公。

——抓教育培训,提高行使表达权的能力。涪城区坚持每年由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对全区村支部书记进行一次集中培训,由乡镇党委对其他四职干部和民主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一次全面培训,强化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勤政廉政教育,提高民主管理水平。

——抓制度建设,形成管理日常事务的合力。近年来,我们按照“关口前移,重在预防,全程介入,严格监督”的原则,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加大源头治腐力度,助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建立健全机制,提高群众监督权

强化对镇村班子和干部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监督,是确保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为此,我区从五个方面着手落实群众的监督权,有效增强了干部的 “公仆”意识,树立了基层干部干净干事的良好形象。

——建立监督网络。我们在全区130个村成立了监督委员会,配备了专职纪检委员。围绕落实“四权”建设,区纪委在聘请行风政风监督员的基础上,又在全区聘请了20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监督员,各乡镇也成立了一支由3-5人组成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监督员队伍,初步形成了上下互动的监督网络。

——推行廉政承诺。去年以来,我们在全区各乡镇、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中开展了廉政承诺活动,近千名基层负责人分别围绕如何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如何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严格执行廉政规定等内容向上级党委、纪委做出了书面承诺,部分区级部门和乡镇还通过涪城政务网、涪城电视台、党员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分别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公开承诺。城郊乡、石塘镇、区审计局、区民政局等一大批单位还与干部职工签定廉政保证书,时刻警醒,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开展专项考核。自2006年以来,每年年终我们都要通过召开述职述廉会、民主测评会、个别座谈等形式对乡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的工作情况和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进行专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提拔使用挂钩。

——组织专项审计。区审计局、财政局、农业局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乡镇负责人进行任期内审计和离任审计,同时,通过“六步公开法”(公开方案、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审查补充、村“两委”讨论确定、张榜公布、收集建议、答复询问)加强对村级财务责任审计,重点审计财务收支情况,专项资金的使用、公益事业投入等。

——强化责任追究。近年来,我们通过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手段,重点对农村基层干部失职渎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滥用职权、吃拿卡要等违反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从2006年至今,全区共追究农村基层党员干部57人次,其中受党纪政纪处分36人,受组织处理3人,诫勉谈话17人,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7人。今年,我们重点加强了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物资的监督管理,受理群众诉求352件,调查处理352件,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工作实践证明,通过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仅深入推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减少和遏制了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现象的发生,也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纪律保证。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