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绵阳市保险业迎来了奥运年的第一个春天,来自全市27家保险公司50余名代表汇聚临园宾馆,召开了2008年保险工作会议。市政府副秘书长严俊主持会议;四川省保险局副局长唐亚山,绵阳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蔡振红,绵阳市保险行业协会会长李新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人寿等5家公司代表分别发言。出度会议的还有市人大财金办,市政府财金办负责同志。
2007年,绵阳市保险业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23号文件,按照四川省保监局“提速、升位、增效”六字方针,围绕绵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努力发展保险事业,服务民生,取得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水平。保费收入达到19.82亿元,比同期增长42%。保险密度374元,保险深度2.94%。全年处理给赔付案192521件,支出赔款给付金7.4亿元。全年上缴税收4054.46万元。
各级领导重视保险
1月25日,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吴定富主席作了题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保险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当前,保险业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又好又快,做大做强的首要任务没有变,保险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保险工作要坚持四项指导原则:1、科学发展,好字优先;2、拓宽领域,服务大局;3、加强监管,防范风险;4、统筹协调,营造环境。
1月31日,全省保险工作会议在蓉召开,黄小祥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没有机构的发展,就没有业务的创新。我们一定要保持一定数量的机构,开展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才能激发创新活动,才能推动四川保险业更好更快发展。
3月17日,我市保险工作如期举行,省保监局副局长唐亚山与会并讲话。他说,2007年全省实现保费收入335.80亿元,规模排名全国第7位,同比增长39.81%,增速排名全国第2位。近年来,绵阳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保险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把保险业发展纳入绵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一谋划,把保险机制运用到更多领域,发挥保险的独特优势。
我市保险行业前景看好
2007年,我市已有保险机构30家(比五年前增加22家),其中:财险公司12家,寿险公司10家、专业代理机构8家。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绵阳分公司承保的全市生猪、水稻、玉米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启动,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的任务,收取保费6098万元,承担风险保障12.85亿元,处理赔案1003件,支付赔款2531万元,打开了我市农村种、养保险的局面。中国人寿建成“国寿保险村”762个,平均保险入户率62%。为我市11000个农户提供了12亿元的风险保障,共支付赔款2080万元。
副市长蔡振红指出,2007年,我市GDP实现673.5亿元,同比增长14.3%,人均生产总值12731.57元。实现财政收入71.95亿元,同比增长43.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同比增长16.7%,人均增收577元。城乡居民消费支出12.9和14%,剔出物价上涨因素,分别比去年高出1.74%和4.24%。所有这些,均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年初的雪灾,全市9个县、市、区48.12万人受灾,2447头大牲畜死亡,647间房屋倒塌,10.58万亩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因此,保险业市场要不断拓宽,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为进一步抓好2008年我市保险工作,市保险协会会长李新表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进一步完善绵阳保险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三农”保险;加强保险行业协会建设,提升协会服务保险业的能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