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涪城区“纪委书记下基层”办实事纪实


纪委书记下基层 “连心”为民办实事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01-27  发稿编辑:景秀丽

 

隆冬时节,漫步涪城区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纪委书记忙碌的身影:为群众送上农机服务资料,帮群众协调土地流转事宜,给群众讲解科学种植要领……这一个个跃动的身影,与乡村风景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动感十足的和谐画面。涪城区纪委把“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作为转变纪检监察干部作风、提升纪检监察干部形象、增强纪检监察干部能力的平台,要求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沉下身子、扎根基层为广大群众谋福祉,奏响了一曲曲为民赞歌。

人民中间倾听百姓声音

“以前,这条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村民出行很不方便。前段时间,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彭凯下来调研后,为我们这条路铺设了石子,解决了我们的出行难题。”在吴家镇高桥村,村民何永顺遇到笔者如此感叹。他说,驻村干部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把好事办到大家的心坎里去了。

何永顺说得没错,涪城区在“三项建设”活动中首先抓住“心”字。活动开展之初,纪委书记彭凯就明确提出,纪检监察干部下基层,最主要的就是要能与群众有心灵上的共鸣,掌握与群众交往的技巧,真正融入农村大家庭。彭凯书记要求“三项建设”活动,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到“三子”:俯下身子,到农村不讲排场、不耍派头、不摆架子;放下架子,与群众交谈时不打官腔、不说空话、少讲套话,多讲实在话;摆正位子,要把群众当作朋友,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怀着深厚的感情去帮助群众、服务群众,真心诚意为群众解难题、做实事。

“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是省纪委从2012年12月开始的,这项活动将持续到2013年5月。活动以“关注民生、服务群众、转变作风、凝聚民心”为主题。按照四川省纪委、监察厅部署,省、市、县三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班子成员每月至少下基层一次,集中时间、精力指导当地纪检监察工作,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检查强民富民惠民政策落实情况,以实际行动贯彻十八大精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带着感情解决群众诉求

去年以前,新皂镇刘家坪村村民饮水困难,村民要到井里挑水喝,如果遇上下雨,井水浑浊,天气干旱,村民只好去挑河水喝,饮用水的安全和卫生得不到保障。镇纪委书记赵奇男进驻刘家坪村后,立即牵头组织村民筹资投劳,建储水池、装滤水器、铺水管、安龙头、装水表,让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党小组组赵昌书长激动地说:“赵奇男书记下来后说干就干,短时间内就为我们送来了清洁水,真是感激不尽。”

在“三项建设”活动中,涪城区纪委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长远考虑,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实施情暖空巢老人工程、建立助学帮困长效机制、探索民生工程建设新模式……丰谷镇建设村村民宋光平中风多年,妻子因不堪家庭贫困于两年前离家出走,留下了一个不足10岁的女儿与宋光平相依为命。这些年来,宋光平一家仅靠种几亩地和养些家禽维持生计。纪委书记文小青向区民政局申请将宋光平列为2011年“五保”对象,彻底地解决了宋光平一家的后顾之忧。

一项项管长远、打基础的惠民活动在“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中顺利实施,一股股源头活水流进了群众心中。

田间地头记录民情民意

“‘纪检监察’干部要换上胶鞋到一线,传授农经解难事;要穿上皮鞋跑市场,为民增收找门路。”日前,在金峰镇八庙子村召开座谈会时,区纪委副书记孟霞对我们如是说。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纪委书记下基层”活动中,涪城区纪委把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作为重要着力点,千方百计为农民致富铺路。杨家镇云林村村民陈仕清在去年暴雨洪灾中倒塌房屋,后来新建房子已倾其所有,还欠下了债务。为了能鼓励他发展多种经营,尽快还清债务,镇纪委书记张柯自掏腰包借给他3000元钱,让他购买果苗和肥料。如今,陈仕清的5亩果苗全部移栽完毕。

“纪委书记下基层”,在基层,纪检监察各展所长助民富。在广袤农村,纪检监察干部穿上农装帮农民搞致富规划,穿上西装帮农民找市场、找项目,成为农民致富路上的“导航标”,一个个富民项目因此落户农村:涪城区投资180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在关帝镇启动,青义镇中龙村流转土地528亩,引进了绵阳市樱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入200万元搞起了花木种植,去年,中龙村实现农民人均收入8778元。

“‘纪检监察干部’有知识、有文化、市场路子宽,有他们帮我们寻找致富项目,我们肯定会富得更快。”关帝镇字库村退休老支部书记吴礼章如是说。

“纪委书记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这一活动,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整合各种帮扶减贫工作载体,结合乡村实际做好项目打捆投入,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帮助基层解决当前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挂帮联系村群众生产生活有没有困难,随时牵引着每个挂帮干部的心。帮促以来,纪委集中力量,劲往一处使,通过多方联系,爱心单位、企业纷纷前往129个村和47个社区开展了各种慰问活动,及时为困难群众、贫困党员、空巢老人有效解决了百姓“急、需、盼”的问题。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