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构建一流服务载体,提供一流服务内容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01-20  发稿编辑:景秀丽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属典型的农业大县。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932个行政村,109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47.56万,总户数48.63万户。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四川省唯一的“广播影视示范县”。作为一个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三台县委、县政府将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基本权益,确保政令畅通,巩固农村阵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努力建成省内一流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供优质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新华总社《高管信息》、新华四川分社《政要参考》、国家广电总局《决策参考》、四川省广电局《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四川电视台、全国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论坛,对三台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做法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推介。2012年三台县文广新局获“全国广播影视基层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集体”等十多项县以上荣誉,广播影视工作荣获绵阳市综合考核“特等奖”。

三台县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历年全县重点惠民工程。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完善的服务载体;加大创新力度,提供优质的服务内容;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可靠的机制保障。

一、构建了“城乡一体、四位一体”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载体

三台县坚持“无线覆盖为基础,有线传输为主体,均等化为核心,数字化为主线,优质化为目标”的科学规划思路,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总共投入1.445亿元建成了县乡村“城乡一体”,广播、电影、电视、信息网络“四位一体”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广播“村村响”、 电视“户户通”、电影“月月看”、网络“处处用”的目标。

一是广播实现“村村响”。投入1300万元,对无线发射台和932个行政村有线广播进行维修改造,县城建立了应急广播体系,建成有线无线双重全域覆盖的广播服务体系。2012年,投入100多万元完成永明镇万家坎村、景福镇营盘山村、西平镇等新农村广播电视升级改造。

二是电影实现“人人看”。投入6705万元,在全县建成22个镇乡电影院和1个城区电影院。每村开辟一个村级电影固定放映点。形成了遍布县乡村(社区)的电影放映体系。2012年3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全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1220场,全面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

三是电视实现“户户通”。投入5469万元建成“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宽带双向、可控可管”的广电网络。全县有线电视网络用户30.8万户。其中已完成30.3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整转率达到98.4%。非有线电视用户可以通过卫星和无线的方式收看电视节目,目前三台县正在积极发展地面数字电视,以高山、偏远地区和非有线电视用户看不好电视的问题。

四是网络实现“处处用”。利用广电网络共缆双向传输的网络资源,先后建成三台县教育城域网、农发行金融网、环保监测网、公安“电子眼”天网等13个专用网,长期在网宽带个人用户7665户,集团用户10多个。2012年投入4万多元对三台新闻网进行改造升级,三台新闻网成为全县最大的新闻网站,月点击率15万余次。

二、提供了“丰富多元,优质实用”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内容

三台县广播电视台把内容建设作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生命和灵魂。坚持“一切为了老百姓,为了一切老百姓,为了老百姓的一切”服务宗旨。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合理开办栏目,丰富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不断提升节目的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和实用性,全方位满足民生需求。

一是节目内容丰富多元。栏目节目涵盖广泛。县电视台开设了《三台新闻》、《民生播报》、《科普大篷车》、《政策法规之窗》、《周末大观》、《记录三台》、《梓州先锋》等7个栏目。内容以群众为主角,关注当地热点进行解读。坚持重要新闻节目当天播出,增强新闻的实效性。三台广播电台开设有《每周一歌》、《三台新闻》、《广告文艺》、《晨曲专送》、《午间音乐》、《综艺博览》、《对农村广播》、《周末大观》等8个栏目。坚持三贴近原则,每天三次播音,为全县群众提供大量的时政、科技、娱乐等方面资讯,提升了广播媒体的影响力。三台新闻网开设各类一级栏目20余个,年上载各类信息3万余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数字电视节目套数大幅度增加。全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已基本完成,用户最多可看168套高清节目,其中包括2套3D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制播能力增强,公共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公益性更加突出。年制作广播电视节目600多小时。年播出广播电视节目4000多小时。2012年,三台电视台、三台广播电台、三台新闻网共编发各类稿件15357条,编辑制作各类栏目、专题、专栏、现场录播节目共989期。提供多元化的个性服务。利用先进技术,将数字电视发展成为“家庭多媒体信息服务终端、城市信息化的综合平台”,用户既可以看电视、点节目,还可以电视上网、电视购物,享受电子政务、文化教育、生活信息、电视商务、娱乐游戏等多种服务,实现了从“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

二是节目内容优质实用。县广播电视台把节目的针对性、实用性放在首位,让老百姓听得到、看得见、用得上。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奋力推进三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的工作思路,立足农业现代化,着眼工业规模化、品牌化和集约化。通过《科普大篷车》、《政策法规之窗》、《对农村广播》,推广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三台花园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介和资源,成功地将花园镇打造成“亚洲最大的麦冬基地”,年产值近2亿元,产区麦冬人均收入6000多元。永新镇崭山村村委会通过农村广播传播米枣种植技术,发展米枣产业,成功创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铸造了“中国米枣之乡”的品牌,年产值2000多万元,人均增收2万多元。为助推工业强县跨越,县电视台先后制作了全市点评考核专题片、招商引资宣传片、两化互动汇报片、营盘山村和万家坎村新村建设汇报片、中央小农水验收专题片和世行贷款项目汇报片等20多部专题片,策划制作了《走乡村》、《我看这十年》、《喜迎党的十八大展示新成就》等20多个系列报道,有效地促进了三台的工业发展。

三是对外宣传成效显著。对外宣传工作按照“攻大台、上重头、有影响”的工作思路,创新宣传内容,提高宣传质量,实现了“市台天天有、省台周周有、中央台月月有”的外宣目标。绵阳电视台和绵阳电台共采用588条,省广播电视台采用52条,中央电视台采用12条。优秀节目层出不穷。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后方城纪》荣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新闻专题《留守家园的人们》、《创业明星-瑞根福》,电视节目—长消息《“饭跑跑”何去何从 正规军方能持久》,评论《英雄?英雄!》,系列报道《建设绵阳交通次枢纽 打造三台发展大动脉》、《河南慈母寻子七年 母子相聚三台》等6件作品荣获省政府、市政府奖。

三、建立了“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机制

三台县能建成省内一流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得益于历届县委、县政府及全县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重视,各界群众的大力支持。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多元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更为关键的是三台县特别重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这是三台县广播影视事业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的根本保障。

一是形成主动作为的管理机制。县委、县政府将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升为政府的政治工程,新农村建设一号工程,将部门行为升级为政府行为,将广播“村村通”、电视“户户通”、镇乡电影院建设、有线数字电视整转等纳入县政府“十大重点工程”,纳入对各镇乡党委政府的目标考核之中。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题调研,每半年召开专题会议,在落实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全县各级各部门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整体推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格局。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垂直管理体系和局、台、网业务分开、一元管理的体制,结束了以前“镇管为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和运行模式,实现了人财物等资源的高度整合与高效运作。

二是建立多元投入的保障机制。县财政预算首先保证各项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并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增加投入。定项投入119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每年定额补助250万元事业经费用于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每年减免税收136万元,用于支持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生产与传输覆盖。县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贷款贴息,并从税收中安排1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数字电视整转和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县还采取银行贷款、上级项目资金支持、社会捐助、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奖励补助、服务采购等方式,实现投入供给多样化。广电行业自身积极发展新业务,拓展产业渠道,发展壮大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以产业反哺事业,以经营性提升优化公益性。

三是建立选贤任能的人才机制。 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人才选拔领导小组,定期到各传媒大学、各高等院校精挑细选专业人才,长期面向社会各届选拔优秀和特殊人才。同时加强了人才的培训,在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了人才培训基地,定向培养人才,定点到三台县实习。每年,县委、县政府要对县广播电影电视局领导班子及干部个人的履职情况进行严格逗硬的考核,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为三台县争创“市县第一,全省一流、西部领先、全国先进”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