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全省产业园区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集中集约集聚集群发展为方向,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优化规划布局,创新管理体制,强化政策支撑,大力实施“园区倍增计划”,进一步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全市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业发展新跨越。
一、发展目标
2015年,全市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5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45%,产业集中度达到85%以上,园区建设面积扩至200平方公里以上。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实行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和市级领导定点联系园区制度,建立了全市产业园区一体化管理体制,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分别兼任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负责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产业园区工作会议,分析总结产业园区建设情况,安排部署产业园区工作,对园区建设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园区工业发展的意见”、“园区考核办法”、“园区倍增计划”,进一步优化园区投资发展环境,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园区服务工作。
二是加强统筹布局,提升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依据产业园区“五向发展”要求,围绕我市“一核四带”(“一核”,即以科技城为核心,“四带”,即绵江平产业带、绵安北产业带、绵三盐产业带和绵梓产业带)的产业布局规划,对13个产业园区进行统筹布局,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全市工业产业布局统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由经信委对园区新上和引进项目按照产业规划进行前置审核把关(经审批同意后,方可在市规划、国土、建设、环保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项目开工建设相关手续),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项目入区进园的统筹协调,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园区规划的执行,有力地推进了园区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三是加强园区工业用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我市注重加强园区工业项目用地管理,整合园区零散工业用地,盘活存量工业用地,鼓励各园区建设两层以上标准厂房,对各园区工业用地提出严格要求,严禁改变工业用地性质。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辖区工业用地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工业项目评价机制,由市政府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经信委主任任副组长,发改、环保、规划、国土等部门及两区政府、园区管委会分管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评价办),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由经信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将工业项目评价作为工业用地供应的前置条件。同时,实行产业园区投资强度最低标准制度和项目投资规模准入制,市级园区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强度原则上不低于200万元,县级园区原则上不低于150万元,市级园区单个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县级园区单个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2000万元以下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统一进入标准厂房。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园区综合承载能力。“5·12”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产业振兴发展的机遇,不断加大产业园区建设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全市产业园区建设性投入累计达到716.5亿元,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位居全省前列。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配套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积极组织协调和优先保障各类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重点保障园区工业用地、电、煤、气、油等要素需求。积极搭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大力推进园区投融资担保、中小企业孵化器、技术研发、公共物流、质量检测、员工培训和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五是加强督查考核,强化园区建设工作责任。一是市政府制定下发了《绵阳市产业园区建设考核办法(试行)》,将产业园区建设工作纳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市级部门目标考核管理范围,实施单列考核,建立健全了园区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园区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产业集中度、财政投入、工业投资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等指标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市经信委牵头,会同市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目督办、市统计局等市级部门组成考核小组组织实施考核。二是坚持定期通报制度。每季度对各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园区建设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一次分析和通报。三是适时组织召开园区现场会,全市每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选在工作实绩突出的园区召开,以此学习交流园区建设经验,激励各园区创先争优,进一步强化各地大抓园区、抓好园区的责任感。
六是加强对口合作,大力推进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为了进一步增强灾区造血功能,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的精神,江油、安县、北川、平武四个重灾市县与河南、辽宁、山东、河北四个援建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质量建设、高速度推进的要求共同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四县市充分利用对口援建省市的资金投资、产业优势和灾区重建优惠政策,立足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园区定位,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形成了边建边引,引“凤”建“巢”的互动发展格局。四个援建省举全省之力,从资金、项目、技术、人力、物资和先进理念上给予了倾力支援,四个受援县市积极配合搞好保障,确保了对口援建产业园区建设有力有序推进。目前,四省入园规上工业企业已达119户,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四个对口援建产业合作园区项目建成后将形成500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成为四县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2011年全市产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347.4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92.02平方公里,在建面积89.4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95户,完成工业投资174.9亿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26.36亿元,同比增长37.6%,高于全市5.5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370.09亿元,同比增长32.3%,高于全市8.6个百分点,园区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的75%,产业集中度达到74%。产业园区已经成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承载力强、效益显著的工业集中地,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二)园区规划不断优化,产业特色进一步突出。
围绕“一核四带”的产业布局,各产业园区依托自身优势,科学规划,不断强化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建设,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构建特色产业,多数园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中度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江油工业园区以冶金、机械为主导产业,产业集中度达到85%;安县工业园区以汽车及零配件、医药制造、电子技术为主导产业,产业集中度达到87%;经开区以电子信息和化工环保为主导产业,产业集中度达到83%;农科区以食品和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产业集中度达到83.5%;梓潼经济开发区以食品和纺织为主导产业,产业集中度达到83.9%。
(三)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1年全市产业园区共投入71.775亿元,用于完善和建设园区供电、供水、供气、道路、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各园区要素保障能力、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新区、安县工业园区、江油工业园区、经开区、农科区、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游仙经济开发区、盐亭工业园区生产要素配套建设全面提速,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四)园区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
2011年全市产业园区引进建设了一批增长潜力大、发展后劲足、拉动作用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共签约项目309个,协议引资438.43亿元,在建项目261个,达产项目105个,切实做到了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园区发展后劲十足。
(五)园区管理服务不断创新,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1年全市园区把“关键在于落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江油工业园区推出了“一站式”服务模式;安县工业园区实行点对点联系机制,建立“网上企业呼叫服务中心”;经开区实行“零距离、零缺陷、零投诉”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三零三全服务”;三台工业园区实行全程代办并建立绿色通道等等,各园区在服务保障上基本做到了“无缝连接”、“零耽误”、“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六)“产城一体”、“园城一体”初步形成,“两化互动”取得进一步成效。
各园区围绕“两化互动”坚持以工业为支撑,以城镇为依托,着力做好被拆迁群众的统建安置、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项工作,不断完善生活配套实施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营造构建和谐园区新特色。(本报讯)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