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春风化雨铸辉煌—— “全国首批标兵拘留所”绵阳市拘留所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纪实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8-28  发稿编辑:景秀丽

“回来后的他,简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生活习惯也好了,以前的那种牛脾气也没了,……”罗某的妻子如是说。

“自己犯了个小错误进了拘留所,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不少道理,拘留所的干警教会了我怎样做人,……”罗某在旁边不停插话,他希望通过以身说法让更多人知法懂法,不要重走自己的路。

因为打架被拘留了15天,这原本不是一件好事,罗某却毫不忌讳地告诉在自己建筑工地上干活的工人,用亲身经历告诫他们要学法、知法、守法,不要鲁莽行事。他表示,在拘留所的15天,比自己在外面几十年都学得多,学会了遇到事情要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道理。

类似15天时间改变一个人这样的案例,在绵阳市拘留所被拘人员的档案里比比皆是。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绵阳市拘留所近年来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管教并举、教育为先”的原则,大胆创新拘留所教育管理模式,把拘留所打造成为安全文明的监管场所、教育矫治的特殊学校,使管理教育向规范化、人性化延伸的结果。

 

丰富内涵管教并举

绵阳市拘留所积极转变观念,摒弃过去“只拘不管,只管不教”的旧模式,突破“简单粗放、缺乏系统性”的老方法,将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使管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宽严结合。

该所编写了内容丰富的《绵阳市拘留所被拘留人员教育大纲》,制定了周密详实的年度被拘留人员教育计划、《绵阳市拘留所教育文体活动周计划》,并在全国监管场所中率先摄制了《绵阳市拘留所被拘留人员行为规范教育片》,固定每天3个时段,分别进行行为礼仪训练、点评、知错认错改错教育、遵规守纪教育及技能培训、文体活动等。

为确保教育效果,该所积极实施“八结合”的教育方法,即采取“电化教育与大课讲解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集中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学习法律知识与学习礼仪及卫生常识相结合”、“讲解案例与现身说法相结合”、“警示教育与鼓励教育相结合”、“民警帮教与亲属劝诫相结合”、“民警引导与所内帮扶相结合”的管教模式,注重对被拘留人员的精神关爱,体现人性温暖,确保在拘人员情绪稳定。

绵阳市拘留所还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积极改建文体活动室,增加了运动器材、健身设备;建成了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卫星网教学室,对被拘留人员开展法律、道德、心理辅导、技能等教育培训;组织唱红歌、诵经典活动,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拘区内张贴寓言字画,摆放《治安处罚法》卡通案例展板,并从中列举本所实例进行宣传教育,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监所文化氛围,促使被拘留人员认错服管,树立重新做人的信心,实现了拘留所管理教育从“重处罚、轻教育”向“管教并举,教育优先”转变。

 

创新举措科学管教

积极打破常规,从创新管理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入手,实行分级管理,使被拘人员既感受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威力,又感受到人性关怀的温暖,最大限度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是绵阳市拘留所在被拘留人员管理教育机制上的创新。

因人施教,积极推行分类管理。该所针对被拘留人员不同国籍、性别、年龄、案由、违法情节等情况,设置外籍人拘室、司法拘留人员拘室、未成年人拘室、过渡拘室、严管拘室、普管拘室、宽管拘室等不同拘室,对不同对象实施不同类的关押、教育、管理。

区别处理,率先实行分级管理。绵阳市拘留所根据被拘人员认错服法、遵规守纪、学习训练等情况,加强每日考核,设置“A、B、C ”3个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凡连续3天表现优秀的被拘留人员,确定为A级,实行宽管;其次为B级,实行普管;再其次为C级,实行严管。通过每日考评,有效提高了被拘留人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积极性,消除了紧张和对立情绪,营造出严格有序、宽松灵活的管理氛围。

秩序规范,制度健全管理正规。该所结合实际制定了《绵阳市拘留所民警执法管理操作手册》,建立了《被拘留人员日考评记录》、《交接班(拘室)检查记录》、《被拘留人员应急处置记录》等30余种自创执法、管理规章和台帐记录,规范了工作程序,建立健全了单位和个人执法档案。

 

维护权益彰显人性化

绵阳市拘留所积极探索被拘留人员矛盾化解机制,切实维护被拘留人员合法权益,赢得了被拘留人员及其家属的支持配合,构建了和谐警民关系。

积极协调,化解矛盾。该所在全国监管场所中率先成立了“拘留所和谐调解工作室”,制定完善了《绵阳市拘留所和谐调解工作制度》,对因民间矛盾、征地拆迁、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等引发轻微违法的被拘留人员,在坚持依法、公正、公开、自愿、优先原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协调办案单位、涉案地派出所、村社及居委会、矛盾双方当事人及调解专业人员等进行矛盾调解。

真心相助,警民互动。绵阳市拘留所采取对社会开放、回访、帮扶被拘留人员、爱心捐助等形式,在大墙内外架起一座警民“连心桥”、“爱心桥”,演绎出一个个警爱民、民拥警、警民心连心的真情故事。

真情关爱,保障生活。该所加大对被拘留人员的关爱力度,对新入所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发放《权利义务告知书》,对其提出检举揭发、控告申诉、行政复议、请假等材料或申请,及时登记转递,保障被拘留人员通讯、会见(下转一、四版中缝)(上接四版)权;加强生活管理,坚持每周消毒,每天巡诊,每周二、五和传统节日免费加餐,为少数民族被拘留人员专锅烹食,夏天添置电扇,发放防暑降温食品和药物,冬天增加保暖设备,免费增添被褥。

 

安全防范“零事故”

“今天是拘留所家属会见日,我们在进行家属会见的同时,开展所领导接见,散发了有关防盗、防骗、防抢、防火等安全防范知识,受到了拘留人员家属的欢迎。”这是一条5月25日来自绵阳市拘留所官方微博上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上,关注547,粉丝4091,发微博227。该所始终坚持“安全重于泰山,责任胜过生命”,不断夯实监所安全基础设施,健全安全防控机制。

坚持每日朝会安全预警。该所在岗民警每日参加交接班,检查评比每个拘室管理情况,清查安全隐患,明确重点监控人员。当日带班领导、当班民警通报值班情况,分析拘室、在拘人员动态,所长汇总后提出安全预警,发现安全隐患立即采取措施整改。

严格隐患排查堵塞漏洞。该所坚持每天主、协管民警都必须至少两次深入分管拘室进行安全、体表检查;所领导每周组织全体民警对拘区、拘室、在拘人员进行不少于3次安全大检查;所长每月亲自组织进行一次全所安全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坚持“四不放过”,实施责任倒查,切实堵住安全漏洞,确保拘室安全万无一失。

注重跟踪教育掌握动态。该所主管民警对责任拘室被拘留人员做到“四必谈一随时”、“四熟知”,即入所24小时内第一次必谈、三日内第二次必谈、拘满出所前必谈、每周五和节假日前必谈、对重点对象的谈话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等,通过谈话教育和情况了解,有选择地采取和谐调解、帮扶、回访、亲朋规劝、警示教育等方法开展教育矫治。

实施立体监控无缝巡视。该所将监控、门禁、对讲、报警、集体电化教育、广播、闭路电视、会见、考勤等功能综合集成,实现了对被拘留人员所有活动、学习、训练、生活等区域全天候立体监控,从而确保监控无缝覆盖,创下了拘留所连续31年安全无事故的佳绩。

 

春风化雨铸就辉煌

“在我这一生中,要感谢两个最大的恩人,一个是在浙江的老板,他教会了我怎样生存;另一个就是拘留所的郑旭干警,他教会了我怎样做人。他们对我的帮助、教育,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被拒出所的包工头罗某将拘留所干警郑旭认作了大哥,离开拘留所后,他还常与这位大哥联系,说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请教一些做人的道理。而拘留所的民警们也对罗某多加关心关怀,在昨日回访时,民警告诉了罗某“酒驾新规定”。天天只知道上班的罗某知道后,立即回去组织自己手下的工人开会学习《新规》,大家表示,一定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绝不违法违规。

春风化雨宽严互济真情相助,润物无声突破常规分级管教。绵阳市拘留所通过不断创新拘留管理教育模式,成绩斐然。今年2月10日,公安部印发《关于2010年全国看守所拘留所等级评定情况的通报》,公布了8家全国首批标兵拘留所名单,绵阳市拘留所榜上有名,该所成为了西部10个省(市、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拘留所,四川省公安厅监管总队于5月30日代表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在绵阳市拘留所会议室隆重举行了首批“全国标兵拘留所”授牌仪式。截至目前,该所已连续5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一级拘留所”;连续11年保持了“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被公安部评定为“全国拘留所管理教育新模式先进单位”,多次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安全文明监所”、“全省公安监管系统狱侦深挖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三基’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被确定为“绵阳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警示基地”,在构建和谐绵阳、打造平安科技城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