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十米车厢——记鸿飞集团公交分公司优秀驾驶员陈友清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6-10  发稿编辑:景秀丽

       10米车厢,对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来说,在如此距离的空间到底能工作多久?没有人做过类似的统计。然而,鸿飞集团公交分公司驾驶员陈友清,用她16年的热情,温暖着一茬又一茬的往来乘客。
       陈友清1991年参加工作,1995年8月,她成为一名普通的驾驶员。2003年4月,这位年近40的女人,担负起了公交8路线路的队长。
       “人带病不上车,车有病不上路”。陈友清当队长,这条公司规定,就成了路队成员每天必须复习的功课。她常说,作为驾驶员,交通法规是刻在内心的,安全问题来不得半点侥幸。每每出车,她都要提前嘱咐路队成员要以乘客安全为上,遵章驾车,热情服务。
       陈友清不仅仅是路队队长,她同时也是路线的驾驶员。她对10米车厢有着特殊的情感,从一板一眼的报站,到竭尽全力地服务乘客,16年如一日。但这小小车厢同时也交织着乘客的复杂情绪,以及来自各方的临时矛盾。一次,有对中年夫妇因不熟悉路线,坐过了车站,中年男子满脸不悦,冲到驾驶区,脚踩引擎盖,挥舞着双手粗话相加。陈友清不急不燥,耐心地向这对夫妇叙述车行线路和站名。这对夫妇觉得言行欠妥,车到下一站,悻悻离开。乘客下车后,陈友清受屈的自尊表情这才写在了脸上,她差点流出了眼泪。
       乘客的不良情绪在10米车厢算是常事儿,陈友清除理解乘客的心情外,自己也经常检讨:作为驾驶员,不单单只为出车、售票、打扫卫生,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尽可能使乘客满意。此后,陈友清特别注重研究乘客心理,她借阅和购买了相关书籍,利用休息时间琢磨其中的实用案例。她经常与其他线路的路队长、驾驶员沟通,借鉴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以此增强服务乘客的必备要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陈友清给自己编排了一个“四心”工作法,即:对老年乘客要主动关心,对外地乘客要真诚热心,对学生乘客要爱护细心,对残疾乘客要周到贴心。同事们称,陈友清几乎成了半个“心理专家”。
       10米车厢也有令陈友清感到欣慰的事儿。有一天在执行营运任务时,车经火车道口减速带,前方有一辆拖拉机先过道口,一部手机从拖拉机驾驶员身上掉了下来。陈友清让售票员下车拾起,并试图追赶,但因线路上下乘客,未能赶上。后来,她通过手机通话记录,联系到了机主。
       8路车从杨家庵返回市区时,有乘客递给她一个男士背包。据说是谁忘在了车上,包里有现金、文件、照相机等贵重物品。陈友清估计,这位乘客现在该有多么着急!她在遗失物品里找到了失主的联系方式,并约定好时间,完璧归赵。
       10米车厢里诸如此类的事儿时常发生,陈友清常年悉数这样的经历。
       陈友清对乘客的关爱无微不至,自己却背负了一身作为母亲的亲情“债”。1998年那年,陈友清为人之母。产假期间,她一刻也没消停下来,心里总牵挂着她的路队和线上乘客。她把还在吃奶的儿子交给母亲照看,并征得单位同意,提前回到了工作岗位。
       摸着熟悉的方向盘,陈友清重新焕发了精气神。每天凌晨5点,她趁儿子熟睡,悄悄骑上自行车摸黑赶到路队。第一趟车次出发前,陈友清必须去趟厕所,习惯性地把胀满的奶水挤掉,她驾驶的车辆会在6点10分准时上路。
       收班后,陈友清顾不上奶水的肿胀和疼痛,要做的第一件事儿,是检查和清洁车辆。而此刻,她的母亲正站在线路旁,哄着嗷嗷待哺的儿子,等待着她下班回家。
       “但凡回忆起那段日子,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转。”陈友清说这话时显得愧疚和自责。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小小的10米车厢,已经倾注了她全部的热情和爱!安全行车20万公里;从未出过交通事故;节约燃料、材料费用近万元;年年超额完成营运生产任务......在陈友清和路队成员的共同护佑下,所在路队连续5年被评为公司先进路队和星级线路光荣称号。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