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在重建中再绘水利宏图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2-28  发稿编辑:景秀丽

       编者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首次聚焦水利建设,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8年关注“三农”问题。“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这是自2004年到2010年连续7年把三农问题作为头号议题之后,首次转向更加具体的水利问题。这个转变虽然与以往直接提三农有所变化,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这个转变不仅没有把三农问题抛开,而且把这些问题更加紧密地集合在一起。事实上,这个细微的转变,显示出中央在涉及三农问题上的一个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说明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灵活了。因此,虽然一号文件的主题不是三农,但是聚焦水利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夯实中国农业发展的根基,这也是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相吻合的。
       我国粮食生产的潜力在通过了近7年的刺激之后后劲已经明显不足。虽然粮食的产量持续增产,但是我国粮食供给却非常脆弱。近年来持续大范围的气候灾害直接警示了当前我国水利发展面临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着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功能退化等致命弱点,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据统计,在“六五”、“七五”计划,全国水利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4%、2.5%,低于改革前“四五”、“五五”时期的4.8%、5.7%水平。“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加大了财政支持以偿还“十五年”欠下的“水利投资债”。在“十一五”期间,农田水利建设吸引投资高达3624亿元,相当于之前十五年的投资额总和。
       绵阳水利建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什么样子呢?

 

       “十一五”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
       “十一五”时期,全市共完成各类水利水电总投资147.51亿元,占目标任务60亿元的246%;比“十五”时期增长101.93亿元,增长227%。分类完成投资情况为:水利灾后重建完成投资66.81亿元,水利21.5亿元,地方电力44.9亿元,防洪和堤防5.8亿元,水土保持1.9亿元,其他6.6亿元。共争取中央和省级国家资金45.1亿元,比“十五”增加39.1亿元,增长656%。
       圆满完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任务  绵阳市作为水利部和省政府确定的首批第二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通过3年多时间试点,初步探索出了相对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2006年水利部在绵阳成功召开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2007年顺利通过水利部和省政府验收,绵阳市荣获首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荣誉称号。
       水利抗震救灾取得决定性胜利  面对异常艰险、异常复杂、异常紧急、异常繁重的水利应急抢险和抗震救灾任务,通过水务部门及有关各方的艰辛努力,做到了堰塞湖处置无一人伤亡,震损水库、震损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成功地解决了灾区350多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
       水利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水务部门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打赢了水利灾后重建攻坚战,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武都水库基本建成;燕儿河水库枢纽及左干渠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红岩、吴家渡、自一里、水牛家、木座、阴坪等一批水电站建成发电;涪江绵阳城区二期堤防上段全面完成;鲁班、团结、东方红、两岔滩、武引一期、人民渠六期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44亿元的《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可研报告》顺利通过水利部审查;总投资8.78亿元的开茂水库前期工作即将完成。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成效 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精心组织,落实措施,发动群众进行旱山村集雨节灌和斗农毛渠建设,新建、改建、扩建、整治、精修塘堰等小微水利设施,大力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大大提升了水利的经济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2005-2009年均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二等奖。
       狠抓防洪度汛确保了一方平安  通过落实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组织、工程、抢险措施,加大堰塞湖处置力度和震损水利工程整治力度,加大堤防闸坝等防汛工程设施建设力度,确保了安全度汛。
       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行政许可和规费征收,严格依法查处水事违法案件,规范水事行为,营造了良好的水法制环境和水事秩序,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更加规范。
       地电水产水保加快发展 涪江流域水能开发加快,在建电站28处,装机120万千瓦,规划总投资86亿元。建立以产业带和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发展机制,狠抓特色品种开发,加快了水产产业发展步伐,农民人均渔业收入457.5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55.7%。“十一五”时期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2010年水利事业:成效显著
       全年全市累计完成各类水利水电总投资66.68亿元,其中水利灾后重建完成投资48.3亿元;扩大内需完成投资0.66亿元;地方电力完成投资9.6亿元;其他项目完成投资8.12亿元。全市764个水利灾后重建项目,开工率100%;完工率93% 。全市恢复和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7亿立方米,占目标任务的206%;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84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84%;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25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45%;完成地方电力发电量17.5亿千瓦时,占目标任务的145.8%;实现地方电力产值3.35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11.7%;创利税4670万元,占目标任务的146%;完成农村人饮安全(民生工程)15.84万人,占目标任务的144%;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8平方公里,占目标任务的105%;新建、加固堤防72公里,占目标任务的194%;完成水产品总产量9.4万吨,占目标任务的119.2%;实现水产品总产值18.3亿元, 占目标任务的126%;全市农民人均渔业收入457.5元,人均增收30.75元;全市共征收水资源费1314万元,比上年增长22.3%。
       水利灾后重建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全市水利灾后重建项目764个(含打捆项目),规划总投资76亿元,居全省6个重灾市州之首,分别占总数的46.4%和36.4%。各级水务部门把水利灾后重建作为水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发扬“白+黑”、“5+2”、“8+4”精神,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规划和总目标的指导下,正排工序、倒排工期,分门别类地细化、实化目标任务,简化办事程序,加强督促检查,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了水利灾后重建工作。通过水利灾后重建,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水利工程防汛减灾保安能力大大提升,维护了灾区正常生活生产秩序,有力地支撑了灾区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总库容5.7亿立方米的武都水库基本建成,完成导流洞封堵并下闸蓄水,大坝浇筑至660米高程,完成混凝土浇筑71万方, 完成投资5.05亿元;《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开茂水库可研报告通过省水利厅审查和长江委审核,完成13个专题报告的编制及报批工作,累计完成投资2500万元。
       防汛抗洪救灾取得全面胜利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将“7.23”、“7.25”、“8.13”、“8.19”暴雨洪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狠抓防汛抢险工作,强化组织、工程、抢险、预警等措施,确保了度汛安全。加快了以堤防闸坝为主的防洪工程建设,防汛减灾能力大大增强。唐家山堰塞湖安全度过汛期,泄洪洞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行政执法和水行政审批工作有序推进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取水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贯彻落实《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取得成效,受到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肯定;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了一批水事违法案件;高效、快捷办理水行政审批事项,热情为服务对象服务,树立了良好的水务行业形象。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在“水保法纪念日”和“水保法宣传月”集中开展宣传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稳步推进农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盐亭、梓潼、安县、江油、平武五县市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省农发办验收。
       地方电力建设管理取得新成绩。丰谷水电站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古城、南坝等水电站顺利开工建设,加强对在建水电站的监督管理;加强已建成水电站安全管理和规范运行,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水产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采取龙头带基地、协会带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积极开展水产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扎实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狠抓春季禁渔, 开展打击电、毒、炸鱼专项整治行动。
 

       抢抓“十二五”机遇:理清思路 奋发有为
       《绵阳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指标是完成各类水利水电总投资317亿元:一是续建项目32.92亿元;二是拟建项目226.96亿元;三是储备项目57.1亿元。基本思路是构建“四大体系”:
       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汛减灾体系 全面建成武都水库,开工并力争建成开茂水库、金峰水库、沉抗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全面完成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灾区河道疏浚,基本完成主要江河重点河段堤防工程建设;绵阳城区、县城及重点城镇基本达到防洪规划所规定的防洪标准,沿涪江、安昌江、梓江流域的重要城市、重点城镇的堤防工程形成封闭体系。
       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 开工建设并力争建成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加快武引一期灌区、人民渠六期七期灌区、鲁班水库、团结水库、莲花湖水库等已建成大中型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构建大中小微相结合、蓄引提节排相结合、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供水保障体系。
       构建生态良好的水环境体系 严把“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以水源地和水工程保护为重点,加强水质监测、水资源保护和鱼类资源保护,强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形成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水环境保护体系。
       构建统筹协调的产业发展体系 协调发展水利、水电、水产,形成规划科学、建设快速、管理扁平、运行良好、效益显著的水利水电和水产发展体系,供水能力大幅提高,水能开发科学有序,水产发展生态环保,使之更好地为全市“三个加快”服务,同时也为全市人民提供用水、用电和安全优质的水产品需求。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