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巧施“四计” 以小博大成效显著——涪城信用联社石塘分社清收小额不良贷款纪实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12-19  发稿编辑:景秀丽

       “借款人罗某某,2005年贷款2000元,已于11月2日归还贷款本息;借款人罗某某,2001年贷款2000元,已于11月13日归还贷款本息……”2010年11月22日晚6时40分,伍家荣理事长到石塘分社检查小额农贷系统上线,看到信贷人员正在核对小额信用贷款花名册,便问起分社对不良贷款的管理清收情况,信贷员王洪亮逐笔报出了小额不良贷款的清收帐。
       清收不良贷款重大额轻小额的现象在农村信用社一直是个共性误区。小额不良贷款,因笔数多、时间长、分布广、难度大,往往被忽视清收,或者不愿意清收,造成了不良贷款户数居高不下,损害了农村信用社外部形象。今年,借助城南新区、二环路等拆迁和小额信用贷款上线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契机,针对小额不良贷款的特点,巧施四项计谋,主动出击,“以小博大”清收不良贷款,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近50天内,清收小额不良贷款70余户,金额40余万元。
       计谋一:落实责任,量化奖惩
       小额不良贷款金额小,清收麻烦,且对于不良贷款余额及占比的降低影响不大,造成了客户经理不重视小额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年初,石塘分社就将不良贷款的净下降户数、净下降额度等任务指标分到客户经理头上,并给予每个任务指标一定的奖惩标准。三季度,该社客户经理产品营销计价考核所得薪酬差距达到6000余元。此举,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还有效地增强了客户经理的责任心和风险防范意识。
        计谋二:内外联手,互动清收
       小额不良贷款因其户数多、分布广,而且大部分时间久远,且客户经理由于变动大、人员少,存在人生地不熟的现象,难以全面覆盖。石塘分社利用“两个互动”,将客户经理、门柜员工、村社干部连接起来,精心地编织了一张清收不良贷款的大网。一是信用社与村社互动。分社将不良贷款全部登记造册,按村、社、户建立信息库,随时与村、社干部联系,及时更新数据库,做到数据准确、情况清楚。近50天来,每天下班后和每个周末,客户经理都在村社干部的带领下,逐户地了解情况和清收不良贷款。二是信贷与门柜互动。信贷部门将不良贷款户全部提供给所辖网点,门柜员工通过SC6000生产系统查询不良贷款户名,并给予相应备注,在其取款、存款的时候,一边耐心宣传解释,一边及时通知信贷部门,做到了信息畅通,催收及时。同时,信贷部门每周一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汇总分析上周工作情况,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计谋三:依法让利,双线运行
       小额不良贷款大多历时久远,部分贷款的利息已经远远超出本金,造成了部分家庭困难的不良贷款户不愿意还,或者根本还不起。今年,石塘分社利用辖内拆迁之际,大多农户享有拆迁款和财政补贴,在摸清每户的具体情况,经审贷小组审查同意后,针对部分困难农户采取让利清收和依法清收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古泉村农户衡某,2006年贷款2万元,用于鱼塘养殖。2008年地震将其鱼塘、房屋等全部震跨,损失惨重,一直无力归还贷款本息。此次,通过让利清收,促使其归还了不良贷款。
       计谋四:三讲攻心,动情晓理
       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阵地50多年,与农民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积极引导农户讲诚信,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农信社义不容辞的责任。石塘分社巧妙地利用“三讲”教育,在小额信用贷款上线之际,积极开展正面引导与重点整治,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讲感情。在门市、信贷、村社联动的基础上,对不良贷款户展开“攻心”攻势。50多年来,在农户朋友发展生产之际,在遭受地震之际,农信社第一个站出来,尽心尽力地支持“三农”发展,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二是讲责任。农信社是农户自己的银行。欠债不还,欠的就是农民的钱,影响的是农村经济和农户自身的发展;三是讲法律。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诚信建设。欠债不还,个人征信系统将一直有不良记录,严重影响个人信用,造成贷款难、购房难、购车难。同时,借助小额信用贷款系统上线之际,向农户大肆宣传凡有不良贷款记录的,一律不予评级授信,将会影响其以后贷款发展生产。通过正面引导与重点整治,教育了一批欠帐户、感动了一批赖账户,打击了一批钉子户,收到了良好效果。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