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要求,2005年三台县将“涪城麦冬”申报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6年5月报国家质检总局审核批准,并以国质检〔2006〕73号公告向社会发布对“涪城麦冬”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了使产品质量能持续保持标准要求,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三台质监局多次组织相关镇乡农民召开标准化生产培训会,指导种植户按标准组织生产。并代县政府起草了《涪城麦冬标准化生产管理公告》、《涪城麦冬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发布实施。通过这些工作,使“涪城麦冬”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按照三台县人民政府划定的“涪城麦冬”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2008年种植“涪城麦冬”1.98万亩,产量达5.5千吨,销售收入2.2亿元人民币,比未取得“地标”前翻了一番。据统计,全县麦冬销售收入2003年6580万元,2006年15000万元,2008年达2.2亿元,产区种植户麦冬收入户平1.12万元,其中种植麦冬最多的花园镇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3861元,2008年达到5778元,每年人均纯收入递增639元。
推进了麦冬标准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
“涪城麦冬”取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为了保证产品质量,2007年至2009年县政府承担了无公害“涪城麦冬”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在省、市质监局的指导下,建立了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并将《无公害农产品 涪城麦冬》由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通过标准化种植,品质得到提升,效益显著增长,许多农户将所有耕地全种上麦冬,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业兴、百业旺。“涪城麦冬”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化种植加快了,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同时还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如三台县麦冬产业协会引进资金成立了注册资金200万元的麦冬开发公司,在花园镇征地20亩修建麦冬标准化贮存仓库和销售市场;座落在三台县的太极集团天诚制药厂、德恩得制药厂以麦冬为原料,研发和制造含麦冬成分的药物,已批量投入生产销售,企业产值上亿元,成为三台县的骨干企业;有两家白酒企业以麦冬为主要辅料,酿造出系列麦冬保健酒;全县还涌现了10余家麦冬经营大户,形成了“协会+基地+农户+标准+市场”的发展模式。
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涪城麦冬”地理标志制度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政府、企业和农户先后投入资金4千余万元,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使保护区域社社修通水泥路,每个田块修了排灌渠,做到旱能灌溉、涝可排水,实现了道路、水系标准化;开展“农村清洁大行动”,消除了水源和环境污染,使自然环境达到良好生产规范“GAP”的要求;特别是在大田禁用残留时间长的含磷、硫、氯的农药,土壤中的有害成分大幅度减少,加之科学施用有机肥和配方肥,改造了土壤结构,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