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九万里风鹏正举——绵阳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纪实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08-24  发稿编辑:景秀丽
    在绵阳农信社工作会上,分管金融副市长李亚莲指出:全市农信社在去年“5·12”特大地震灾害中,遭受了重创,但全市信合人挺起脊梁,在抓好自身抗震救灾的同时,勇担社会责任,打通支持全市灾后重建的金融生命线,在支持地方灾后重建,特别是支持农民永久性住房建设、集镇建设等方面都可圈可点,起到了支持农民安居乐业的金融主力军作用。绵阳之所以能走在全省永久性农房重建第一位,农信社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值得充分肯定。
    去年以来,绵阳市农信社面对多重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对农村金融激烈的竞争格局,独具慧眼,非常时刻有非常之举,关键时期有超常努力,抓住“危”中之“机”,树立“有为才有位”理念,勇担社会责任,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和省联社资金运用工作会议精神,以信贷支持县域经济、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为重点,以加速、提质、增效为目的,做到“早放、快放、多放”,在赢得政府满意、老百姓满意,形象大大攀升的同时,实现各项业务经营目标大跨越,取得历史性突破,各项指标较地震前翻了一番。截止2009年7月末,各项存款余额254.76亿元,比年初增加68.46亿元,增长率达36.75%;各项贷款余额为173.03亿元,比年初增加49.97亿元,增长率达40.62%。存贷款规模分别居全市12家金融机构第一位;不良贷款下降10.6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下降18.73个百分点,实现全辖盈利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亿元。绵阳农信社真可谓:“危”中寻“机”大发展,九万里风鹏正举。
    服务灾区总关情  跑步前行不退却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去年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灾害,省联社绵阳办事处发挥“桥头堡”和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带领全市信合人抱着不抛弃、不放弃、不退却的信念,冲锋陷阵,抗震救灾,最大限度保护职工生命和集体财产安全。全市信合人都强忍悲痛,擦干眼泪,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跑步前行,克服超常困难,扎实搞好灾区金融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农信社神圣的使命。
    第一时间恢复网点营业。面临营业网点被毁、设施损坏、部分资金被埋、网络恢复难等诸多困难,绵阳信合人树立“山垮房垮,绵阳信合不垮;水停电停,服务‘三农’不停”的信念,发挥党组织的中流砥柱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采取系统内借人员、借资金、借场地、借网络的“四借办法”,确保全市400多个网点于地震后迅速全面恢复营业,为成千上万受灾群众办理存取和查询业务。
    第一时间代发政府补贴。全市信合员工克服路断、通讯断的困难,昼夜兼程,翻山越岭,徒步深入农户家中,代政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灾民手中,发放受灾群众的抚慰金和生活补助等各类补贴达981万笔、金额78.5亿元。
    第一时间支持灾后农房重建。大难当前,省联社绵阳办事处不容懈怠,在地震后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印发紧急通知安排部署信贷支持灾后重建,组成351个调查小组,深入到农户、社区和企业,调查农户121万多户,核定需求贷款户65万户、信贷资金110多亿元。在北川擂鼓、安县晓坝、江油九岭、平武平通和南坝、游仙魏城等镇(乡)为农房重建试点的基础上,出台《重建家园专项贷款工作意见》,设立灾后重建贷款专柜,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方式,开辟信贷绿色通道,并第一时间承诺小额贷款额度放大到5万元,利率降低到基准利率。办事处领导还主动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地方政府出资1.82亿元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对农户建房不良贷款70%进行兜底,有效化解灾后建房贷款的风险。截止2009年7末,全市农村信用社支累放永久性农房贷款13  户、金额34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的91%。同时,全市农信社根据省银监局、省联社要求,在今年6月下旬启动发放地震灾区困难农户农房重建贷款工作。
    绵阳农信社支持灾后农房永久性重建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社会信赖。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王岐山副总理去年视察时对农信社金融服务工作和信贷支持灾后农房重建表示满意和给予肯定。省政府、省联社、市政府《工作通报》刊载了绵阳农信社支持灾后农房重建“八个到位”的经验做法。
    危中寻机快投放  重促增长保民生
    主动对接县域市场,抢抓灾后优质项目。省联社绵阳办事处提高营销工作的针对性,找准灾后重建、拉动内需大好机遇与拓展信贷市场的切入点,通过建立“倒逼机制”抢项目,切实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率先在全市各县(市、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服务三农、扩大内需、灾后重建项目融资对接大行动”,通过社、政、企有效洽谈对接,全市共对接项目428个,拟提供信贷支持101亿元。各联社在充分掌握信贷资源的基础上,及时筛选、确定一批优质新项目,采取最高额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社团贷款等多种形式,把握时机,狠抓落实,对优势产业和行业打好“封闭针”。对乡村市场以农村专合组织为载体,找好“代言人”,积极探索农信社在村、社的“二级市场”。截至7月末,全市农信社累计投放贷款107亿元,比年初新增贷款50亿元,实现历史之最。向130个对接项目投放贷款30.5亿元,积极支持了公共设施项目36个,建筑建材项目15个,农林牧渔业项目5个,采矿制造业28个,其他产业6个。
    大力拓展消费信贷,撬动农村消费市场。省联社绵阳办事处主动与长虹公司合作,开展家电下乡消费信贷业务。在北川、安县、平武、江油四个极重灾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全面推开。目前,全市已发放家电消费信贷550户,金额180万元。
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维护社会稳定保民生。全市农信社通过对返乡农民工评级授信建档,开辟绿色通道,落实额度、利率优惠,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社、支持企业吸收农民工再就业等有效方式,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截至7月末全市农信社向1.8万多户返乡农民工投放4亿多元贷款支持其再创业,向187户企业投放5.8亿元贷款支持其吸收1.2万名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深化改革强管理  增强核心竞争力
    唯有改革才有生机,不发展只有死路一条。绵阳农信社沉重的历史包袱和地震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交互一起,给农信社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尽管如此,绵阳信合人以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切实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立足改革阶段性成果,理清思路加快发展。去年,各联社积极作为,主攻难点,确保全市农信社14.32亿元央行专项票据全部兑付,9家联社完成统一法人改革。今年以来,围绕“深入打造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在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调整优化组织架构和深化薪酬制度改革上下功夫,探索成本精细化管理,进一步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并针对地震后一年来的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开展“思想大讨论”,增强大家的危机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是“扎根农村,服务县域经济”,特殊时期抓住机遇,危中快进,实现业务增速、提质、高效,确保业务发展突飞猛进。
    加强内控建设,确保合规经营。省联社绵阳办事处组织各联社扎实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对439个网点开展检查2635次,发现问题326个,整改311个,处理各类违规违制人员653人(次),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定了灾后重建中党风廉政建设、购置员工工作服招标等规定,开展专项检查36次。加强全员学习培训,加强监督检查和高管人员履职离任审计,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确保零案件发生。
加快网点重建,改善服务环境。全市农信社自身重建按照省委提出的“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目标要求,针对自身重建网点多、任务重、时间紧的实际,省联社绵阳办事处出台指导意见,统一形象标识,深入各联社现场办公,对网点规划选址,建立重建进度督导机制,促进了自身网点重建工作。截至7月末,各县(市、区)联社263个加固项目中,有127处完成加固,占规划的38.3%,有57处开工加固,占规划的21.7%,预计至9月底全市农信社加固工程可全面峻工;全市120处重建项目中,已落实选址84处,占规划70%。
    风鹏正举谋跨越  宏伟目标铸辉煌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绵阳农信社并没有被眼前所取得的成绩而满足,省联社绵阳办事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绵阳农信社未来三年宏伟目标,各项主要经营目标要在地震前的基础上再翻两番,力争在2011年,存款总量达到500亿元,贷款总量达到350亿元,在计提拔备6.1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盈利1亿元,安县、梓潼等联社基本达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条件,实现由“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
    宏伟目标的确立,为绵阳农信社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市农信社将在省联社绵阳办事处的领导下,继续抓住工业强市的重大战略机遇,树立“抢市场”的紧迫感、“抓落实”的责任感和“坐不住”的使命感,做到言必则实、行必则实、功必则实,继续深化改革,增强资金实力,拓宽信贷市场,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狠抓不良贷款清收,推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经营效益,全面促进绵阳农信社健康快速发展,再铸绵阳信合新的辉煌。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