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立新镇种子产业协会于2002年经县科协批准成立并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在镇党委政府和县科协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坚持“万亩制种,千万产值”的工作思路,以科学技术普及为先导,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引领农民稳定发展制种产业,实现了水稻、油菜种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在促进农民增收,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及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3年被省科协、省农办等六部门评为“四川省农村百强专业技术协会”,2004年被市科协评为“绵阳市星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协会”,2008年被绵阳市科协命名为“绵阳市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选准产业发展项目,实现农民增收目标。协会面向市场,选准项目,走“协会+公司+农户”的路子,为农民寻求经济发展骨干产业。在充分论证,反复考察的前提下,认真分析镇情,根据镇域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在全镇发展水稻、油菜、蔬菜制种面积10000亩,年产值达2100万元。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目标,近三年,会员户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300元、4700元、5100元,比三台县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出18%。
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协会始终把扩大基地生产规模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工作首位,把“万亩种子、千万产值”作为利民惠农工程。一是根据丘陵旱山区的实际,发展旱作物制种;二是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有优势、有特色的项目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组织生产。三是打破村与村、社与社行政区域界限,因地制宜地发展制种产业,并根据产业延伸发展的需要,在协会建立党委,下设水稻制种党总支和油菜制种党总支,对种子生产区域布局和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起到组织、带动、引领作用,实现了种子生产规划科学化、品种专业化、数量规模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规范协会运行管理,实行考核和奖惩。为了发展和壮大制种产业,规范协会运作和管理,把发展规划、新品种引进做好、做实,协会在规模化生产的过程中,制定和实行“五统两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收贮、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与生产单位层层签订水稻、油菜制种目标管理责任书,分阶段对水稻、油菜、蔬菜等制种繁殖进行检查评比,量化考核,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机制,有力地调动了各级干部和农民按制种技术路线生产和繁育种子的积极性,为生产高质量的优质良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不断完善内部财务制度、考核制度、会议制度、农民培训制度,做到了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规范管理,考核奖惩,为种子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也确保了制种技术路线的贯彻落实,所繁育的水稻、油菜、蔬菜种子由于质量好,受到国内外客商亲睐,其产品通过“国豪种子公司”远销国内外。
实施科普惠农兴村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和协会发展。利用镇、村广播电视站、科普宣传栏等宣传资源,向农民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实施科普惠农兴村工程,在产业相对集中区建科普宣传栏,及时宣传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发展。与此同时,与四川国豪种业公司(全国百强企业)等合作,开展水稻、油菜、蔬菜制种,帮助群众树立风险意识、投入意识和发展意识,使其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水稻、油菜制种规模由2006年的11个村6500亩、产值12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5个村,面积达到10000亩,年创产值2100余万元,种子生产会员户户平均收入5000余元,人均收入达到1700余元,年收入上万元的户达200多户。仅种子产业一项,全镇农民每年增收达500余万元。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工程,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在产业发展实践中,协会始终把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工程,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协会培训基地(中心)和远程教育站(点)为载体,建立了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中心)。还利用广播电视、科普宣传栏、板报、简报、科技赶场、三下乡、现场会、科普图片展览等形式,对农民广泛开展全方位的实用技术培训,年均举行大型科技活动达8次以上;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年均40余期(次)以上,受训人数4000余人;年开展科普专题讲座7次以上,听讲人数2900余人;科普宣传栏年更新3次以上,受益10000余人次;发放科普图书10余种4200余册;为每户农户培养了一名以上的科技明白人。农民不仅掌握了常规农业技术知识,还掌握了制种生产技术。特别是制种区内的农民,相当一部分成了技术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推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随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落实和制种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群众科学素质的提高,立新镇群众生活逐步富裕起来,80%以上的会员户新建了具有川西特色的楼房,户户购买了家电产品,群众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协会产业规模在发展中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在探索中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发展中加速,经济效益在实践中增长,为当地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生产发展,经济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格局。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