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区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04-07 发稿编辑:
近年来,涪城区立足城市旅游,开展游憩商业区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市郊休闲旅游业,构建环城游憩带,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变旅游资源为旅游资本,打造涪城旅游品牌,推动涪城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以来,涪城区先后建成了龙门小桥村、城郊戈家桃林、丰谷云盘山、青义五星果园等规模大、质量较高、环境优美、客源相对集中的乡村休闲旅游区。产生了青义隆盛生态园、吴家森林休闲山庄、土飞鸡、戈家桃林大源山庄等星级农家乐,涌现了城郊乡一品山庄、鸿霖山庄,龙门镇龙隐休闲山庄、龙太子,青义大嫂家、大院、怡香园,磨家龙源山庄等数十家特色农家乐,成为涪城乡村旅游的精品和典范。龙门小桥村2007年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07年对老茶树河滨休闲带特色餐饮街区进行了打造,形成了以老茶树一期、二期的餐饮、咖啡吧、酒吧、茶艺房、健身为主的滨河休闲区,老茶树滨河休闲带已经成为充满地方特色、体现绵阳本土风情、吸引市内外游客的滨河休闲带。在推动涪城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涪城区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建设服务科技城 推动城乡一体化。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坚持把以“三农”为载体,以“求知、求乐、求趣”为形式,以“留心、留人、留钱”为目标的乡村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来抓。涪城乡村旅游在绵阳起步较早,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的乡村旅游在全区范围内已成蓬勃发展之势,目前全区已有不同规模、档次的农家乐近100家,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这一新农村建设成果得以巩固,政府先后及时出台了规范管理和发展农家乐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涪城区委、政府在大力实施“建设服务科技城,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中,注重整合资源,把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城乡共融,一、三产业互动,并积极调动民间资金,使旅游产业有效的融入新农村建设之中,有力的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涪城区大型水利工程燕儿河水库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充分突出旅游景区的概念,将其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住宿为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戈家桃林”的规划建设中,明确了旅游产业支撑作用,戈家桃林现成为绵阳首家乡村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龙门小桥村已成为绵阳市第一个“融现代农业资源、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为一体的国家AA级旅游景区。经过政府引导和精心打造,目前,全区范围内建成了城郊“戈家桃林”、龙门小桥村、丰谷云盘山等几个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环境优美、客源相对集中的乡村休闲旅游区,已成为绵阳市的近郊休闲目的地。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市场营销。近年来,组织策划并通过市场运作成功举办了乡村旅游节、桃花会、枇杷节、啤酒节、魅力村姑大赛、乡村招牌菜大比拼等系列活动,组织市内各媒体开辟专栏、专版集中报道,印发各种宣传画册广泛宣传,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加快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开发力度。扶持、壮大了一批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生产企业,形成了涪城自己的旅游商品、纪念品,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等手段,做大做强一批旅游商品和纪念品企业,让绵阳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走出四川,面向全国,名扬世界。涌现出了粮食工艺画,根雕奇石,工艺草鞋等一批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生产企业。其产品先后获得省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大赛金奖。
涪城旅游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发展,为促进农村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涪城旅游业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2007年涪城辖区共接待游客1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14亿元。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