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我为“绵阳市十五五规划”献一策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5-09-05  发稿编辑:韩春梅

 

一、规划献策题目

建设绵阳市美术馆

二、主要考虑(纳入依据与支撑理由)

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建设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化设施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既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绵阳市自建市以来已逾四十年,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既拥有雄厚的科技工业基础,也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特别是在科技文化、三线文化、巴蜀文化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但长期以来,绵阳市在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中却一直缺乏一座功能完备、定位明确、形象突出、具有城市标志性的现代化美术馆。

早在绵阳市第一届政协会议期间,时任绵阳市政协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获得者何多俊先生,就曾提出建设绵阳市美术馆的提案。可惜四十年来多次呼吁未能落地,导致至今绵阳本地美术展览活动缺乏固定场所,艺术家创作成果无稳定展示空间,市民难以常态化接受美术教育与高质量艺术滋养,与绵阳科技城的城市地位极不相称,也制约了绵阳整体文化功能的现代化提升。

"绵阳市美术馆"的建设不仅将填补城市功能短板,更有助于塑造绵阳鲜明的文化标识、提升城市整体审美氛围、承载新时代文化惠民使命,同时也将成为绵阳走向"文化科技双驱动型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助力城市文化能级跃升与文明城市建设的高质量推进。

三、主要意见建议

(一)绵阳市在"十五五"规划期内,将"绵阳市美术馆"建设列为重点文化工程之一。

(二)美术馆应具备以下定位与功能:

1、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注重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融合AI、虚拟现实、互动投影等新兴技术,打造沉浸式艺术体验场景,满足青年群体和科技城特色的文化需求。

2、立足本地的艺术成果展示平台。突出本土艺术家、绵阳题材和红色三线文化资源的整理与展览功能,建设市级美术馆收藏体系,留存区域艺术记忆。

3、链接国际的艺术交流窗口。可与成渝地区及国内外美术馆、高校、画廊建立展览与学术合作机制,增强绵阳在全国艺术生态中的影响力。

市民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提供常态化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如青少年艺术课堂、市民美术讲堂、非遗工坊等,提升城市整体美育水平。

(三)由市发改委、市文广旅局牵头,会同美术界专家学者、科技城文创资源,统筹选址、规划设计和建设方案,确保项目既具时代前瞻性,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真正打造一座能够代表绵阳、走向全国、面向未来的地标性文化建筑,并在"十五五"期间予以重点推进与建设实施。(作者:绵阳市第八届政协委员、绵阳市涪城区第七届政协委员、绵阳中山生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山文化研究院院长 梁俊)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