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游仙区盐泉学校:依托实践研学基地,夯实学校劳动教育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2-08-23  发稿编辑:韩春梅

 

为加强学生劳动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游仙区盐泉学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着力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色生活的家园的情感培养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责任感。

一、传承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学校建设了“三馆一基地”:文物馆、生活馆、农耕馆和劳动教育实践研学基地,将农村家庭前辈传下来的家具、农具、生活用品收集在一起,分类集中展示,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既是学校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的一种形式和载体。从2012年开始建设至今,共接待了校外六万余人次参观和体验,同时筹备并接待了十余场外省市区县的乡村振兴、乡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农耕文化教育实践等方面的现场会。

二、体验农耕文化,乐学农业知识

学校农耕文化基地分为种植体验和作坊体验,种植体验分为六个种植区,由不同班级学生管理,分别种上与季节相适的时令农作物和蔬菜,翻地、播种、除草、施肥、收获等各环节;作坊体验是学生在老师和外聘的农业技师的指导下,现场进行豆浆和豆腐的制作,体验磨、烤、烧、煮等环节。在种植、管理、收获以及制作美味食品的各个环节中,学生不但收获了劳动的果实,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许多书本上难以获得知识和品德。

三、讲解农耕文化,弘扬文化精神

劳动基地开设了“小小讲解员”兴趣小组,将喜欢表达、普通话流利的同学根据自愿编入到“小小讲解员”小组,由专门的老师对她们进行博物馆知识讲解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口语表达、交流能力,又提高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形象气质。

四、弘扬农耕文化,构建“劳育共同体”

学校将学生的家庭教育、家庭活动转化为劳动课程资源,从学生的个人家庭生活、与家庭成员的相处、家务劳动、田间劳作等方面入手,如学生个人层面的生活作息、物品管理、生活规划,家务劳动方面的分工与互助、自制礼品赠送家庭成员、拿手菜的学习与制作、田间除草、果园摘果等。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