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竞秀、甘霖如油,一江春水拍山流。在2013年4月,我们来到了被东南亚诸国誉为“中国麦冬之乡”的四川三台永和堰灌区。永和堰——类似“都江堰宝瓶口”,是一座无坝引水中型自流灌溉渠堰工程,拥有悠久的水利历史和特色的水文化,被当代史学家称之为“流动的古迹”。
峥嵘沧桑话辉煌
从古到今,从古郪国至梓州到三台,得天独厚的强盛与富庶,就是因为这里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滋润着这片沃土的就是流淌过境的涪江、凯江,其实涪江以东最早造就的富饶,就是有了一条穿越两个半世纪的人工渠堰——永和堰。永和堰水利工程一二号鱼嘴位于中国科学城绵阳市以南涪江左岸20公里处的永明镇万家坎,在这里哺育了共和国将军李世明,古堰首段15公里水利工程始建于盛清乾隆王朝26年(即公元1761年春),为麦冬等中药产业的崛起奠定了水源基础。1937年7月7日,北平“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为支撑全国全民的抗日战争,民国27年(即公元1938年春),国民政府县长郑献征在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水利建筑专家和抗战开明绅士“黄万里(黄炎培之子)、霍新吾”等的支持下,改造、续建了清代的“永成堰”,为了抗战百姓有能力多纳粮,郑献征县长硬是“卖掉家产地产,捐资大洋近四万元补足修建水利的费用”,再新建了 “桃李太三坝引水工程”,被乡民誉为“郑泽堰”。引水工程主渠堰长近40公里,成为20世纪40年代涪江以东7个乡5万多亩良田和5万多人的生产、生活水源,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发挥出了与“都江古堰”同等的战备作用。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 10月13日,县人民政府以永远和谐用水为名,将郑泽堰更名为 “永和堰”。2011年春,在全国政协、水利部、四川省水利厅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永和堰通过“5·12”水利灾后重建、取水枢纽水毁治理等途径,实施基建投资3600多万元,胜利完成了取水枢纽(防洪闸)和干渠工程的恢复性整治。每年3月中旬至10月中旬以13至23立方米每秒的供水流量开始农灌工作和饮水安全保障,进一步化解了当地春夏旱以及麦冬、小麦、夏粮的用水需求。自清乾隆1761年以来,永和古堰已累计开闸放水248次,累计引水165亿立方米,累计浇灌良田2726万亩,累计保证粮食产量154亿公斤,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目前,永和堰所属支、斗、农渠由行政区划内受益乡镇管理,该渠堰途经并衍生而起的“中国麦冬之乡”“中国米枣之乡”核心区包括:永明镇、花园镇、老马乡、里程乡、争胜乡、新德镇、永新镇共有7镇乡。工程控制灌面10.73万亩,有效灌面6.5万亩,自流水稻灌面3.08万亩,灌区人口超过15万人。两百多年来,永和古堰为川中之地带来的是数世益农、水裕粮丰的景象。现目前,优质高产的“涪城麦冬”享誉海内外,成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知名品牌,出口量占中国同类麦冬的75%以上,民生效益十分显著,永和堰灌区在三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备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三台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的相关布局都考虑到了古埝水的因素,在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治水为民述衷肠
春天,是人们播种希望的季节。治水为民、化患为利、以利趋美,悠久灿烂的水文化,直因人的素质而改写。直属水务局的三台县永和堰管理所,现有水利在编人员28人,属准公益性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在2008年水利体制改革前,永和堰属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水费收入除支付日常办公及人员工资外,大部分资金全部用于工程维护,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水利职工度日维艰。从2009年10月开始,由于党政重视、社会各界以及海内外知名人士广泛关注,永和堰管理所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为确保工程效益达到设计规模,工程运行安全标准,让古堰焕发新春,李明、赖发茂、徐睿、敬良波等干部职工以堰为家、吃住在工地,工期倒排,“五加二”“白加黑”地工作。在水利建设期间,堰所水利人排除一切干扰,保障把基建时间安排好,把围埝、排水、现浇混凝土、工程碾压等基础部分处理好,主动把黑夜当白天、把雨天当晴天、把一天当三天,坚持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后勤材料物质三班到位,突破施工作业重难点,做到水工形象进度、质量、安全一天一个好模样,保证在涪江春汛来临前坚决把水下(426.5米高程内)较为扎实的基础抢上来,如火如荼、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堰渠建设任务。
追梦心愿写春秋
柔和的春风吹青了一望无际的麦冬,吹皱了静静流淌的渠堰。在涪江中游,阳光和流水一起庆幸。江畔的风,拉着您的衣袖,投下靓丽的影子,在百年的坚岸上,怀揣着灵性的石头。旅法作家、著名导演郑碧贤女士为完成父亲郑献征未了的心愿,心系永和古堰,分别在2006年11月、2007年4月两次回三台寻根,踏勘永和堰主干渠,视察、走访灌区民生水利。为使古堰继续造福灌区人民,2007年5月1日,全国政协委员舒乙(老舍之子)向全国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交了《拨款建造防洪堤闸保护三台县永和—郑泽堰为民做实事》第4463号提案,得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对该提案的肯定答复。2009年2月26日,水利部部长陈雷对整治永和堰水利工程亲自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提出解决办法,尽力给予支持。近年来,中央和四川省陆续在永和堰灌区实施了2008年粮食产区项目、2009年古堰进口段防洪治理项目、2009年灌区主干渠震损渠系灾后重建项目、2009年万亩以下渠道配套项目、2010年进口段水毁恢复加固项目、2011年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包括近期正在抓紧组织实施的永和堰“水文化园”配套建设项目(该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立项、设计、财评及招标),共计落实项目投资4000余万元。永和堰水文化园,将全面展示永和堰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历史和现状,全面彰显蜀水文化、蜀水文明,让世世代代珍惜水、爱护水,变水害为水利,让水更好地润泽子孙后代。工程从筹备到建设启动,坚持做到决策科学、审批合符国家规定,建设地点、建设标准等均按立项、可研及初设审批内容执行,无擅自变更投资计划和建设内容的情况;工程招标程序合法规范,监管有力,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透明,情况通报及时,杜绝暗箱操作、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为了水文化园的建设,郑碧贤女士操碎了心。目前,该工程质量管理严格,监督到位,措施具体有效。整个工程未发生任何不安全事故,确保了水利建管的资金安全、工程安全和干部安全。
文明生态奔小康
今天,在二号鱼嘴入口,欢笑的古堰,睁开晶莹剔透的双眼,浪滚向前。谈起永和堰的水利发展规划,三台县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成忠国认为:从近五年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实践,可以直接感受到:现代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平安水利与可持续水利是一脉相承的。通过项目的实施,既解决了水利渠道的引水不足、满足了灌区节约用水的目标,又减少了日常维护及岁修费用,改善了有效灌面及灌溉条件,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及灌溉保证率,不仅具有显著的防洪效益和综合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对确保灌区人民财产安全,提高灌区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农作物收成得到保障,农民收入得到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也有了保证。同时,整治后不仅能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而且还达到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征途如虹、重任在肩,诺言已下、重在实干,正如郑碧贤女士在《郑泽堰》一书中所说,这是三台人民之幸!感谢陈雷部长给三台人民的这份厚礼!实现了三台水利人和古堰灌区群众渴望了七十多年愿望。
“堰渠山花似雪开、家家喜酒银满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一江春水滚滚来”。丰富生态水文明,汇聚实干正能量,倡树水务行业新作风,永和古堰已焕发新的青春。作为新时代的“郑献征”,古堰新人深知历史责任重大,他们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奋力打造“中国梦、兴水梦、我的梦”,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水利建管过程中,执行好水事法律法规,共同管护好水利设施,实现团结用水、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共同维护灌区和谐水事秩序,进而为美丽中国的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