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120人讲述90年的故事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6-18  发稿编辑:景秀丽

 

他们是党的优秀代表人物、革命先烈、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的亲属、战友、同志

他们是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相关者

他们是重大事件亲历者、重大工程参与者、重大成果创造者

 

我一辈子当军嫂

讲述人:韩素云     全国“模范军属”

18年前,我的未婚夫倪效武在广西边防某部当兵。当时,他家里有卧床不起的80岁老奶奶,父母亲长期有病,嫂子因习惯性流产身子虚弱,哥哥在百里外的矿山工作,弟弟视力不足0.1,一双孪生妹妹还在上小学……那年,我23岁,为了能让未婚夫安心服役,虽然没有结婚,我主动走进婆家,挑起了全家9口人的生活重担。

我1997年随军,被安排到南宁市财政局工作。不久,随团到百色地区考察,在一户农家看到孩子无钱上学,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500元塞给孩子的父母。2000年6月,我在报上看到“饥饿逼近30名弃婴”的消息,就与邕宁县社会福利院取得联系,并在单位倡议开展“爱心献弃婴”活动,及时将捐赠的5000多元现金和一批衣物送到了福利院。

2001年,南宁市发生大洪水,凌晨三点多,财政局全体人员都冒着大雨扛麻袋、挑箩筐,铺筑防护堤。领导知道我腿有病,没有通知我,但我还是主动参加了。局领导在抗洪大军中发现了我,吃了一惊,特意给我安排了一项发放抗洪物资的任务。

2009年9月,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接见。这些年来,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我的事迹感动了大家,而是党和人民的关心、关爱感动了我。

 

杂交水稻是人民培育的

讲述人:袁隆平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2年我还在农学院读书时,第一次住在农民家,看到农民这么苦,就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那时,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这成为我终身的梦想。

在杂交水稻发展史上,我曾有三次重大失败,但党和人民都没有因为失败而终止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1970年,就在3000多个杂交组合实验都失败以后,湖南省的领导同志依然把我请上了全省农业科技经验交流大会的主席台,并给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小组颁发了奖状。1973年10月,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准备在1976年大面积推广。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如果没有党和人民的重视和支持,在全国大推广只是空话。

总结一生,我失败比成功多。我不怕失败,很多专家有了成绩躺在功劳簿上,也有人劝我:老袁你已经功成名就了,还搞什么东西呢?搞杂交水稻,我是做了一点贡献。但这个功劳不能放在我一个人身上,没有党和人民的支持,我必将一事无成。另外,我还不满足,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摘自《党建》)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