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石头的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2-01-08  发稿编辑:景秀丽

石鉴明:四川蓬溪人,生于1954年10月25日。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第五届绵阳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办公室调研员(享受副厅待遇)。曾任蓬溪县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绵阳市政协文化办主任、市政协副秘书长兼办公室副主任,提案委员会主任,绵阳市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学习文史委副主任(正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绵阳分会会长,绵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政协文史研究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创作,先后在《人民政协报》副刊、《诗刊》、《十月》、《散文选刊》、《杂文选刊》、《四川日报》、《作家文汇》、《人民网》、《北京文学》电子版、红袖添香网等报刊、网络发表。公开出版有《走进科学城——石鉴明散文杂感集》、《石头的歌——石鉴明散文杂文选》。其中,《石头的歌》一文入选建国50周年四川文学作品系列丛书,多篇散文入选《中国散文精品选》、《四川散文大观》、《川渝散文百家》。《龙门山作证》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主编《绵阳文史资料——抗震救灾专辑》获四川省政协一等奖。先后担任《绵阳市志》、《绵阳年鉴》、《绵阳政协》、《绵阳文史资料》、《绵州诗联》及该网站主编,《绵阳市政协志》执行副主编(编审),《四川散文》副主编。

相关链接:

惟有真情最动人——序《石头的歌》

卢子贵

散文作家石鉴明继出版《走进科学城》之后,又推出新著《石头的歌》,这本书仍是散文、杂文和随笔的结集。

十多年前,我对这位长期从事政协工作的青年散文作家,就作了充分的肯定,赞扬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对散文这方净土的长期坚守。现在看来,他不仅“走进科学城”,而且距文学的殿堂也“越走越近”了。这几年,他还肩负绵阳市志和市政协文史资料的主编工作。在他和他带领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现在已高质量地完成了地方志和文史的编纂工作,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嘉奖。可贵的是,他把编志修史工作和文学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两者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达到了互补互惠,相得益彰的目的。目前,在出版志书之后,他自己的新书亦将面世,工作写作双丰收,可喜可贺。

读鉴明的新作,感到他的视野更加开阔,襟怀更加宽广,知识更加丰富,史料更加翔实,无论观察事物和写作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和进步。那一篇篇华章,洋洋洒洒,有如大江东去,一泻千里,不仅气势磅礴,而且那一阵阵惊涛拍岸,还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文学即人学。鉴明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满腔热情地关注人生,在他的作品里,没有风花雪月的个人惆怅,也没有锅瓢碗盏的家庭琐事,所展现的都是各种有作为人物的命运和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除一篇是写生他养他育他、勤劳一生的善良母亲外,其余篇章,都是记述和讴歌那些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古圣先贤,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付出心血的仁人志士,尤其是对我国核工业战线上那些日夜辛劳、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科学家们更是厚爱有加,他写的那一篇篇充满激情的文章,就是见证。因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不仅有力地巩固了我国的国防,而且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他们是最值得作家们去大书特书的。鉴明说他是一名追星族,但他追的对象不是歌星影星,而是科学家之星,他永远是科学家的粉丝。

贯穿在鉴明作品中的一个主要特色,便是说真话、叙实事、抒真情,流淌于字里行间的是作者在“心灵牧场”的自由驰骋,一种“自在”的感情交流,是作者真情的抒发,是与读者心对心的交流。这里没有那种虚张声势,也没有空虚的长吁短叹,无病呻吟,惟有“情感的安然滋润”。

在当前商品经济把人们搅得心猿意马,金钱把真诚变为稀有的精神“元素”的时候,我们的散文创作园地,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一些影响。当看到一些故弄玄虚的描写,或隔靴搔痒的抒情,或正襟危坐的叙述,或花里胡哨的卖弄的篇章时,不免令人发出慨叹:文学本来是用以抒情表意的感情文字,怎么突然变得像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了呢?这种把文学“从属政治”的极端变为“从属经济”的极端,同样都不利于文学的发展。

正是在这样一些现象面前,当我们读到鉴明写的散文,所以感到十分难能可贵,也倍感亲切,它使我体验到了一种真情的韵味和情致。本来,文学是作家对人类历史的精神回望,是作家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关切,这才构成了或润人心田或撼人心魄的作品。散文创作更是这样:惟有真情最动人。

记得郑板桥说过两句话:“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对写作的一种深刻的见解。鉴明的文章,可以说是篇篇都有新意的“二月花”,如能再作推敲打磨,达到“三秋树”的境界,那就更臻于完美了,愿共勉。

2011年4月尾上于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曼云斎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