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浅谈新闻照片的现场气氛感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6-27  发稿编辑:景秀丽

(一)


       所谓新闻照片的现场气氛感是指:一画面人物形象所表露的情感;二人物活动的场所和环境;三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由于新闻摄影作品的具体思想内容,通常是依靠被表现画面的生活现象的真实气氛体现出来,因而新闻摄影作品必须具有强烈的现场气氛感,以感染人、作用人,为表现的内容服务。另外,如实地反映现实气氛,还可以增强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
       国内外新闻摄影界都相当重视新闻照片的现场气氛感。
       在西方,新闻照片的评价标准随时代变化有所不同,但不管怎么变,把再现生活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把“新闻性强、现场气氛浓.独特表现力”三条作为主要标准。
       我国新闻摄影界也相当重视新闻照片的现场气氛感。20年前,我国新闻摄影界提出“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的“五求”。在“五求”中就规定了新闻照片有活的现场气氛。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以“新闻价值大,现场气氛浓、富有真情实感、社会效果好、拍摄难度大”作为最佳新闻照片的标准,把现场气氛浓作为重要标准之一。
       《中国摄影》在“新闻照片评价量化”中,现场气氛感这一标准占了较大比例,甚至高于题材和创新手段等项,仅次于视觉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视觉效果的构成因素也得益于现场气氛。
 

(二)


       为什么国内外新闻摄影界如此重视新闻照片的现场气氛感呢?
       主要在于新闻照片的现场气氛感有以下几个显著功能:
       第一,现场气氛感可以增强照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新闻照片是在生活现场中,通过相机和感光材料对新闻事实的现场记录,它受制于时间、地点、光线及情节的发展,一旦形成,就无法变动。这种瞬间的形象记录,决定了新闻照片显著特点——真实性。它必须有其人、其事,在现场拍摄。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现象的真实,而要通过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情绪和现场环境的气氛来强化这种本质真实,以作用于读者的感官。如获奖新闻照片《小平你好》,如果举“小平你好”横幅的学生不是出现在那特定的场所,没有那种特定的气氛。这幅照片就很平常,也就没有了强烈的震撼力和穿透力了。又比如,《绵阳日报》刊载的新闻照片《从大人抓起》,小学生扶起跌倒的老人,如果没有那些麻木冷漠的看客,就只留于一般的好人好事了。正是那一群大人看客漠然的表情与小孩焦灼的神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照片不仅真实而具有深刻的典型性。
       第二,现场气氛可增强新闻照片的形象性。新闻照片是以不同的色块、影调、线条组成的视觉形象,将事物的轮廓和形象特征具体的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直观的印象。要使新闻照片的形象不仅仅是画面的,而是形象的,就必须注入现场气氛。正如静物摄影不能作为新闻一样,它只可以作为艺术摄影,即使作为艺术摄影,摄影者也必须刻意营造一种气氛,或光、或色,注入摄影者的情感色彩,使静物变成形象。而新闻摄影功能要求它能打动人、作用人。新闻照片要完成这个任务,就不能仅仅拍摄出图面,而必须有形象性。而形象性的照片往往又是现场图景与摄影者思想感情融合为一体的。摄影者的思想感情是不能硬加或靠新闻照片文字说明来图解的,它只能呈现于图景里。因此,巧妙地利用现场摄影的气氛就是增强新闻照片形象性最有效的手段了。摄影记者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照片中有一张引起全国摄影界的关注:—个叫苏风娟的女孩做作业时的镜头。它之所以在全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就在于它的典型性和形象。摄影者就是巧妙运用了现场光线形成一种浓郁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孩子的追求,憧憬得以逼真地再现出来。
       2005年2月,《绵阳日报》选发一张兴修农田水利的照片,画面的主题是两位老农,那沧桑的脸上沾满污泥,由于用力拉车的缘故,两人的脸部已变形。有人认为这画面人物不美。我们认为这恰好反映了这个典型环境的特定气氛。结果刊发出来大受好评。
       第三,现场气氛感可以增强新闻照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线条和影调是构成新闻摄影照片形象的两个基本元素,不管是远景的山川、城市,还是特写的眼睛、面部表情,都是由不同色阶的深淡影调组成。黑白灰的规则排列形成了不同线条,构成生活画面。
       从文艺学角度讲,再现只是现实生活生硬的写照。而表现则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作为新闻摄影,讲究真实不等于硬搬,它必须提炼挖掘主题,创造意境,形成典型,这就形成新闻照片的表现力。有强烈表现力的东西,才有感染力。
       这种表现力和感染力主要得力于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件、典型的环境,得益于社会生活特定环境中的现场气氛和情调。因此要提高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不得不理性地运用现场气氛。
       2005年2月,《绵阳日报》记者拍摄了一组反映下岗职工自谋出路再就业的照片:从下岗女工候车、乘车、购货,到在车中打瞌睡,整组照片将这位下岗女工置身于一个沸腾的市场经济氛围中,使得这组照片具有了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映了下岗女工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组照先后被《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大报刊发表。


(三)


       当前,新闻摄影上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有好的人物,好的题材,但拍出的照片平平淡淡缺乏感染力。显然,这与摄影记者没有较好把握新闻照片的现场气氛有很大关系。怎样把握和营造新闻照片现场气氛感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把握如下几点:
       其一,让现场环境融入新闻内容。新闻现场气氛必须靠新闻发生的环境营造。环境与气氛有着不可分的关系。新闻照片的内蕴、意境、情调,都通过与环境相融来体现。否则,就成了干瘪的人物加机器,庄稼加农民了。
       前年冬天,我市下了罕见的大雪。瑞雪兆丰年,作为报纸,理所当然要尽快反映。记者拍了一卷照片送来,有小孩嬉笑于雪中的近景照片,有一群小学生在银妆素裹的原野踏雪上学的远景镜头,有人倾向于选用近景照片,认为新闻照片不能见景不见人。而我们认为,如果选用近景照片难以显现雪的奇美、绚丽,而且读者的情绪辐射也受到约束,韵昧和情调也难以发挥。而这幅远景照片,既展现出一派到处银妆素裹,瑞雪兆丰年的喜人局面,又使人物隐约的形态成为照片的感情枢纽,表现出学童憧憬美好的明天.幸福的未来的气氛。这种气氛既深化了主题,又有意蕴。
       其二,运用新闻照片的画面张力营造气氛。画面张力是指新闻照片向画外空间的冲击力。新闻照片由于两度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包涵广阔的时空。于是就有赖于记者善于营造新闻现场气氛感,并使照片产生一种向外的张力。这种照片是我们审发照片时加以提倡的。如《绵阳日报》记者去一村小学采访趣味教学法,按常规应拍摄老师讲课场面的大全景。但这个记者独具匠心,把镜头对准了拥挤在教室门口课堂外学生的表情。这幅照片,有的认为没有突出教师,我们认为,这幅照片给读者看到的东西和感受到的空间比照片所提供的要大、要多。照片人物向里倾斜的动势,牵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学生对趣味教学的兴趣也表现得更加深刻。
       其三,要善于运用前景营造气氛。新闻摄影要善于强化读者对照片第一印象,使读者被照片吸引、感染。利用景物造成的氛围就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譬如,将有特征的景物置于照片的前景位置,特别是在场面较大,景物较多的照片中,如果景点、景物平分秋色,照片视觉重点不突出,读者会因为缺少视觉刺激而一晃而过。
       有这样一幅照片,被称为我市标志性建筑的临园宾馆如今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将成为历史。摄影者以其拆得只剩残垣的框架做前景,而其后是高耸的幢幢高楼大厦,对比十分强烈,这种前景的强烈刺激性有效的渲染了气氛。因此,重视前景、善于利用前景是摄影记者营造现场气氛的常用手法。
       其四,利用新闻特写来强化人物的情感。新闻特定照片是截取现场生活或人物的典型局部细节,并以大画面来强化突出。它一般去掉了背景或保留较少背景,将其局部夸张似的放大,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它所蕴含的新闻信息量得以扩展。如1997年全国新闻摄影铜奖作品《毒害猛于虎》,画面是戒毒所铁窗伸出一双手:年轻细腻的皮肤上毒品所致的深深的伤疤那样突兀、触目惊心,铁栏里一双眼睛流露出悔恨、祈求、渴望。那手腕和眼睛所蕴涵的东西超过画面本身,而这个效果正是由于人物前那粗实的钢筋铁栏造成了特定的气氛,使照片主题突出、意味悠长。
       又如,《绵阳日报》去年刊登了一组反映国家重点工程——“江油武都引水工程”的照片,最引人注目、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幅照片:《我为武引“出点力”》,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孩憋着气在搬一个土块。这幅照片传达出典型情节的进展和丰富的情感。这正是新闻特写照片强化人物情感的独特作用。又比如,笔者在“5·12”大地震期间拍摄的组照《帐篷学校开学了》,就抓住灾区学生面对国旗敬礼,用了一个特定镜头,一位学生眼睛含着晶莹的泪花,很有现场感。还有一幅是一位学生当领到崭新的书包,正在翻看的欣喜神态,她脸上醒目的伤痕与喜悦形成明显的反差,很有视角冲击力。在四川省26届新闻摄影好作品获一等奖。获奖的重要因素就是组照的现场气氛感很强。
       其五,现场抓拍营造现场气氛。现场抓拍最能创造现场气氛感,抓拍就是摄影者在现场环境气氛不受任何干扰而呈现的自然、逼真的人物形态和环境氛围。法国人布勒松之所以成为新闻摄影大师,就在于他所拍的照片绝大数都是在被摄对象不察觉的情况下抓拍的。这也是他的照片具有真实、亲切、自然、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极富现场气氛感的原因。目前,报纸中不少新闻照片之所以缺乏现场气氛感,人物装模作样,照片平淡,不能给人以感染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摄影记者缺乏抓拍的基本功,摄影记者成为蹩脚的导演进行摆拍,读者对这样的照片深恶痛绝。当前,强调现场气氛感,就是要扭转这种摆拍的现象。去年,《绵阳日报》获全国新闻摄影铜奖的照片《拆庙》,是记者在逛商店时得到这个信息,随手带了部小型相机坐三轮车跑了三个拆庙处,但都已拆得差不多了,现场气氛不浓。于是又追到第四个拆庙处,这里拆庙的气氛热烈,墙垣倒下腾起的灰尘,农民拆庙时的神态和已倾倒的神像构成一幅极富生活气息的画面。这幅照片题材不算很新,但照片中那种气氛却深深打动人,关键是摄影瞬间的抓拍。
       有现场气氛感,是新闻照片与其它图片区别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不少报社反对甚至禁用摆拍的照片,就在于摆拍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没有现场气氛感。从现在的报纸看,还有不少的照片没有现场感,人为摆拍痕迹很重,这说明,提高记者的基本功,强化新闻照片的瞬间抓拍,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