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科学战线上一名智勇双全、才华横溢的战将——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胡仁宇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3-29  发稿编辑:景秀丽


       1987年夏天,应党中央的邀请,胡仁宇这位有突出贡献的中年科学家赴北戴河度假。在那里,他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会见和看望,参加中央办公厅组织的专家座谈会,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他对发展核科学事业的想法和建议。8月7日,他同夫人杜厚玉副研究员满怀喜悦的心情,登上了返蓉的班机。8日清晨,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同志在灌县高兴地接见了他,畅谈了一个小时。次日,《四川日报》第一版以“东临碣石享礼遇,西返巴蜀献真才”为题,作了简要报道。当记者要求采访他时,胡仁宇却一再申明:“让我到北戴河,这绝不是说我个人在工作中有什么突出的贡献,而是党中央对九院全体职工的关怀,是国家对九院工作的肯定,我个人只是这个集体中的一份子,一个代表。”这是他的内心话。胡仁宇是位诚实的科学家,向来说话直来直去,心里这么想,嘴上就这么说,从不拐弯抹角。他脑子里装的,是如何组织科技攻关,不断攀登新的科学高峰,为国家多出力、多做贡献,他最怕出头露面和记者采访。多做少说,无私奉献,甘当无名英雄,是这代人的特性,在胡仁宇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胡仁宇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有作为的科学家。他生长在景色迷人的西子湖畔,从小天资聪慧、奋发向上。17岁在杭州中学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后又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读,1952年毕业,以清华高材生的优异条件,被选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由于他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加上谦虚好学、刻苦钻研,这位刚刚跨入科研领域、风华正茂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抱着要为祖国干一番事业的满腔热忱,致力于科学研究,在先辈的精心指导下,很快就出了成果。1954年,胡仁宇崭露头角,完成了“用小电离室测量镭所放出的γ射线的剂量率”,并将这一成果撰写成论文,刊登在《物理学报》上。1955年至1956年,又先后完成了《碘化钠(铊)单晶的生长》、《光电倍加管倍增系数及统计起伏的测定单道》等有价值的实验报告。胡仁宇在科研工作中初露锋芒,显示出了他的才华,以自己的实绩,赢得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赏识和器重。爱才若渴的钱三强、何泽慧等老专家,从胡仁宇身上发现了这个难得的好“苗子”。祖国要繁荣昌盛,多么需要胡仁宇这样有才华的接班人啊!历史的重担很快就要落在这代人的肩上。为了使胡仁宇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党组织于1956年9月选派他赴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契仑柯夫就是他的导师。胡仁宇在苏刻苦攻读,如饥似渴地吸取世界上最新的科技知识,多次受到导师的赞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58年9月,由于未婚妻患病住院,胡仁宇利用暑假回国探望。那时国内建设急需人才,他被截留了下来。钱三强教授将他推荐到一个新组建的国家核心保密单位,从事国防尖端科学研究。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忍痛终止了还剩下一年的学业,退掉了返苏的机票,托同学将他留在国外的行李捎回,还没来得及向阔别多年的亲人话别,就匆忙地走进了那个新成立的神秘单位。当时年方27岁,正是血气方刚、大显身手的胡仁宇,为了将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全部献给祖国,他说服恋人,一再推迟婚期,专心致志地投入尖端领域的科技攻关。新单位的领导交给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让他负责组建中子物理与临界安全实验室,以及近区物理和放化诊断实验室。这副担子可不轻。尽管他的学识渊博、功底厚实,但面临的任务都是新的,一切都需要从头探索;而新建的科研所条件又十分艰苦,全靠白手起家,连盖房子也是自己动手。为了争取时间,他按照领导的要求,在积极参加建所劳动的同时,于58年至62年底,带领一个课题组赴原子能所实习,利用该所的条件,夜以继日地开展科研实验工作。先后展开对“中子发生器技术”等课题的科技攻关。由于他和几位年轻助手的团结奋战、共同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陆续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按照预定目标,出色地完成了中子发生器、次临界、临界等项目研究实验任务,受到所领导和老专家们的好评。
       胡仁宇从国外回到国内,心里渴求的就是工作。他常说:“自己的知识,是党和人民哺育出来的,要把它奉献给祖国,奉献给核科学事业。”他心里明白,研究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能否爆炸试验成功,关系到祖国的声誉和安危,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科学研究,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需要扎实、严细的工作作风,要攻克一项尖端技术,还需要献身精神。”从他跨进这个研究所的大门,就有这种思想准备,就牢固地树立了这种可贵的事业心。为了完成这项特殊任务,他和同事们奋不顾身地日夜战斗在实验室里,从方案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到仪器添置、数据处理等,都认真组织大家反复论证、精心运算,以一丝不苟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实验研究中的每一个环节,仔细地把好每一道技术关键。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按期研制出合格产品。当这批核心部件成功地装配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上时,胡仁宇和他的战友们兴奋得流出了热泪。一道道技术难关的攻克,一项项科研成果的获得,凝结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是这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用艰辛劳动换来的硕果。
       胡仁宇对事业的追求非常执著,往往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他思考问题很容易进入角色,专心致志甚至废寝忘食。1988年春节前夕,胡仁宇赴绵阳参加市委、市府举办的“迎新茶话会”。临行前,夫人带有几分抱怨地说:“快到春节了,家里什么也没有准备,你去绵阳开会,顺便捎几斤猪肉回来吧!”胡仁宇满口答应“照办”。可是一上车,就谈论工作,把夫人的嘱咐忘得一干二净。到绵阳后,司机邢师傅提醒他别忘记买肉,胡仁宇歉意地笑着回答:“你不说,我还真的忘了这件事。”边说边从口袋里掏钱,交给邢师傅,忙说:“今天只好请你代劳了!”当晚回到家里,夫人杜厚玉高兴地接过猪肉,并幽默地说:“今天又要感谢邢师傅。”此时,胡仁宇照例默不作声。几十年的共同生活,胡夫人对丈夫的性格太了解了。
       人们不会忘记,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低,生活供应紧张,副食品紧缺。研究所不少人患浮肿,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任务正值紧张的技术攻关阶段。为了渡过困难,坚持工作,不误科研,在聂荣臻元帅的关怀下,从海军支援一批鱼类,从东北调拨一批黄豆,供应这支从事特殊战斗任务的队伍;大家也想了许多填饱肚皮的办法,胡仁宇和几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挤时间轮流排队买豆腐渣充饥,补充热量。这支科技精英,为了祖国的利益,就这样宁肯个人忍饥挨饿,在困难面前毫无怨言,充满信心,坚守岗位,完成任务,这种崇高的品格已成为九院的传家宝。(未完待续)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