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入院
时间:2011年3月6日21点40分 地点:产科病房
医院的救护车以最快的速度接回了孕妇白蓉,此时的白蓉,面色青紫,发绀,端坐位不能平卧,叹息样呼吸。呼吸40bpm,心率140bpm ,满肺的湿罗音,一阵阵剧烈的咳嗽让她直不起腰来。值班医生接诊后立即给予检查,初步考虑患者系高危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重度子痫前期;子痫前期性心脏病;急性左心衰。特检、化验等各项检查紧锣密鼓地进行,吸氧、强心、利尿,降压、解痉等治疗逐一展开,紧张抢救的2小时后,孕妇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呼吸25bpm,心率125bpm ,胎儿的胎心、胎动正常,母亲和胎儿继续处于严密的监护之中。
场景二:院内会诊讨论
时间:2011年3月7日16点 地点:ICU办公室
由医院医教处周昕处长主持,妇产科中心产科、ICU(重症监护室)、心内科、麻醉科参与的院内会诊在ICU进行。对患者在入院后的抢救治疗进行了多学科的会诊,大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终止妊娠的指针和时机、手术的注意事项、术中的抢救预案都一一进行了部署。
会诊意见认为:患者的治疗目前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患者终止妊娠的指针明确,终止妊娠的时机成熟,定于17点手术。术中由心内科监护患者心脏情况,儿科负责新生儿的抢救,产科着重注意预防胎儿娩出后产妇血容量增加导致的心衰的再次发生。各学科需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其二,患者术后的72小时仍然是心衰的高发时段,需继续进行重症监护,由ICU继续进行后续治疗。
场景三:手术
时间:2011年3月7日17点 地点:手术室
白蓉进入手术室,麻醉师熟练地穿刺、置管、给药。手术医生熟练地消毒、铺巾、开腹,暴露子宫下段。忽然,监护仪上显示的心率一下子降到50 bpm左右,血压由降到70/50mmHg 。白蓉出现了心慌、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的情况。“心衰加重?”,“休克!”病情就是命令,在现场监护的内科、麻醉科大夫立即医嘱给药,阿托品、多巴胺,抢救生命的药准确的注入患者体内。母亲情况危急,孩子也危在旦夕,随时有因为胎儿宫内窘迫而出现胎死宫内的可能。时间就是生命,产科大夫以最快的速度取出了母亲宫腔里的胎儿。“哇-哇-哇!”随着孩子清脆的哭声,及时有效的抢救,白蓉的心率慢慢快了起来,血压也逐渐升了起来。“女孩儿,2000克!”母子安全,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手术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圆满结束了,白蓉被送回了ICU继续监护治疗。已经20点了,忙碌了一天的医护人员忽然发现自己又累又渴,这才想起该吃晚饭了。
场景四:出院
时间:2011年3月15日 9点 地点:产科医生办公室
怀抱婴儿的白蓉和丈夫一道,来到产科医生办公室,噙着眼泪,握着主管医生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我的亲人,我母女的命是你们给的,我会永远记得你们的!”。大病初愈的她面色红润,步履稳健。
白蓉的抢救工作先后经过了产科、ICU、医务处、手术室、心内科、儿科、检验科、特检科、影像科等诸多科室的分工协作,大家不分彼此,不舍昼夜,先后有40多位医护人员参与了抢救和治疗。
作为亲历者,我耳濡目染了同事们的执着与敬业,他们和患者素昧平生,但在生死关头,他们用尽心力,透支体力,尽其所能令患者转危为安。
在这里,我不想说夜班医生怎样为了患者而夜不成寐,也不想说管床医生怎样放弃休息而加班工作。我只想说,医院是一个庞大的抢救生命的机器,医护人员就是机器上的零件,这个团结奋进的团队在医务处统一的调度下,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将一个个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在这样的团队里,对于高位妊娠,有王彦铭院长对急救体系建设的部署,有急救部的院前急救,产科准确的诊断、治疗,ICU的危重症诊疗,手术室的分工协作,还有内科、儿科对母儿的观察治疗,甚至对产妇出院后的随访,都一一安排得妥妥当当。这就是一条绿色通道,一条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在这样的团队里,我仿佛看见天使围绕在患者身边,他们是患者的保护神!请记住他们的名字吧:王彦铭、周昕、张英、陈宏、陶刚、吴千海、高佳欣、林小娟、秦峰、王慧、谢刚、杨欣、李晓勤、宋科鹰、唐爽、李婷婷、李薇、王易、董小菱、谭燕、李明涛、于艳琼等等,还有那么多不知名的同事在为患者默默地工作着!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