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退休十余年的农艺师,让10多名家境贫困的农民彻底甩掉了贫穷帽子,成为当地的百万富翁。这个清贫的农艺师说:“我的技术是国家给我的,我要把这些技术传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75岁高龄的田正贵老人。
田正贵,原涪城区农业局艺师,家住临园路中段54号,中等个子,略瘦,举止文雅健谈。绵阳市第一次党代表,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绵阳市优秀市民”,2007年被绵阳市委评为“感动绵阳人物”。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市民,却干出了极不平凡的事,为夕阳添彩,为党族增辉。
逆境成就辉煌
田正贵1955年毕业于成都农校,被分配在四川省农业厅工作,正当风华正茂,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时候,1958年不幸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米易县,继后又动员回家,但他没有因此埋怨党,仍然深信党会了解他,信任他。早晚有一天,党会还自己的清白,终于,他盼望已久的一天来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2月,组织改正了对他的错误处理,恢复了工作,被分配到农业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多种农作扬高产获得成功,并逐步扩大。80年,在丰谷镇指导千亩花生,把产量提高一倍,由原来的170斤提高到345斤。83年,先后在丰谷、石洞、磨家、刘家等地搞了20亩地膜花生操作示范,平均单产567斤,高的达到747斤,增幅45%。84年,在普明乡运用地膜技术种植良种西瓜,平均亩产达到5000至7000斤,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退休不褪色
1994年,田正贵从涪城区农业局经作站站长职位退休下来,但他退休不褪色,凭着一把整枝剪,一把嫁接刀,走乡进村,足迹遍布绵阳各县(市、区)农村。
游仙区小枧镇农户袁永文,93年以前家庭还比较贫困,在田正贵的帮助下,先种植蔬菜,后来发展园林花卉。当年,袁永文种一了亩番茄。在田的指导下,袁永文当年的番茄就卖了3000多元。第二年的番茄种植规模达到3亩,全年总收入达到2万元。第三年,田正贵建议袁永文向花卉方面发展。由于前期投入大,田正贵拿出了7000元借给袁永文,并和袁到北京、上海等引进腊梅新品种。为节约费用,田正贵经常步行10余公里到城外的旅店住,饿了就吃饼干。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袁永文就获利13万元,此后,田正贵又帮助袁永文扩大规模,更换品种。如今袁永文的生意越做越大,已做起了绿化工程、购置了门面自产自销花木。如今,袁永文的资产达到3000万元。
拯救失足青年
徐立贵是高水的普通农民。1997年前,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土地又不多,他成天不务正业,沉迷于麻将,还经常因一元两元大打出手,被教育了多次。后来,他不打麻将了,却又迷上了封建迷信,跟人学起了“端公”,到处说他能呼风唤雨。田正贵知道后,连夜来到徐立贵家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他语重心长地说:“你这么年轻,咋去学封建迷信呢?你就不能学点有用的东西?”“我一没本钱,二没技术,有的就是那点土地,我能学啥子。”徐立贵说话时连底气也没有。“没有本钱我支持你,没有技术我免费提供,你就利用那块土地搞花木。”第二天,田正贵就掏钱到河南为他引进花木品种,回来后又为他培植和嫁接,仅一年时间就让徐立贵翻了身,在教授技术的同时,田正贵还为他订阅了《中国花卉报》和《花卉盆景》,让徐立贵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花卉动态和发展走势。后来,徐立贵家的土地被占了。在田正贵鼓励下,他又开始从事花卉经营。“这些年,我在田老师帮助下,至少也赚了上百万元,但不管怎么说,他就是不要我给他辛苦费。田老师的恩德是不能用钱来回报的。当年要不是他挽救我,可能我现在就在监狱里去了。”徐立贵说出了多年都没有说出的心声。
温暖残疾人的心
说起田正贵,朝富德就忍不住落泪:“田老师是我们一家的救命恩人,要不是他无私帮助,恐怕我这条老命早就见阎王了!三十多岁的朝富德家住游仙区申家村3社,由于思想有偏见,家里又穷又不想搞农业,一天只想挣现钱。1990年,他在砖瓦厂做工时受了伤,好不容易医好后,99年又因车祸断了一条腿,从此落下残疾,家里不仅债台高筑,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田正贵知道后,便主动来到朝富德家里劝他:”你成了残疾人,以后日子咋过?不如我给你提供技术指导来搞花木。“由于朝富德没有一分钱,田正贵便把子女几年来孝敬他的2000多元拿出来,远上河南为他购买了2000多株15个品种的高档月季,回来嫁接后,第二年就收入一万多元。在种花的同时,田正贵还利用村上免费给朝富德的一口鱼塘,帮他放了鱼苗,还为他买了一架高质量的粉碎机,从种植,养殖发展到加工业,朝富德年收入达20多万元,总资产已达150余万元。他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田老师为了给我买穗条,还给对方经办人私下买了3斤肉。他为了给我传授技术,每天天不亮就赶车来了。还有,光是我一家,他就先后拿出近万元资金帮助我,我真不知该怎样感谢他!”最后,朝富德流着眼泪说:“作为残疾人,我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培养了这么好的共产党员,我深深地祝福天下所有好人一生平安!”
面对诸多成功与喜悦,田正贵却十分淡然,他说:“我是一名老党员,我现在的余热还没有发挥完,我要在有生之年,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把国家教给我的技术全部还给人民,让更多的农民朋友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