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更是中华诗坛的巨星泰斗,他为后世留下了九百九十多首光照千秋的诗篇,在浩瀚的诗海中,形成了最灿烂的诗歌王国。江油是李白的故乡,也正是江油这片神奇而美丽的沃土孕育和滋养了李白这样的世界伟人。那么李白在江油如何生活的呢?笔者以拙劣之笔就现成之事做粗浅探索,权作砖石引之。
李白出生于江油,成长于江油。
就李白出生地,形成了三种观点。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城——原苏联,现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境内,五岁时随父迁至现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其二,李白本就出生于四川绵州彰明县青莲乡——现在的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其三,李白出生于今甘肃秦安县,五岁时随父迁至四川省青莲镇。就其三种观点,笔者认同第二种,李白出生于江油,成长于江油。
从清代起,大多数李白文化研究者都考证为第二种观点。如编著《李太白全集》的清人王琦等大家,通过考究,都认定李白出生于现在的江油市青莲镇,故居就是青莲镇天宝山,现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诗社会员,江油中学高级教师王宗全先生已从多方文籍中考证了这一观点。
从江油名胜古迹“铁杵磨成针”的传说从侧面说明李白出生于江油。该故事讲的是李白小时候比较顽皮。一天,他路过离家不远的一条小溪,见一白发老婆婆在溪边石上磨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问:“婆婆,你磨这铁棒做什么?”老太婆答:“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很吃惊:“这怎么可能呢?”老太婆回答:“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似有所悟:干什么事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成功。从此以后,李白就专心致志,勤奋学习,达到“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的成果。他所路过的小溪,改名磨针溪。
“铁杵磨成针”虽为传说,但必定是江油的古迹,而又与李白“五岁诵六甲”的实事相对应,这应该是自幼聪明的李白在五岁以前的故事了,说明李白五岁以前早已在江油生活和学习了。
从李白自叙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而论,连贯其十多年读书轨迹和读书成效,可解读为,李白到五岁时已读了很多书籍,远远超过了儒教私学范围;到十岁已广阅了诸子百家著作;到十五岁时,已搜故炼金,广学博取阅读了世间少有的珍贵奇书,写文作诗的水平可与司马相如相比。
从以上李白自叙学习阶段的学习成果,那么可以推测李白在五岁之前已在潜心学习,刻苦攻读之中。试想,如果正在家庭的迁徙,奔波的流离中,能有父母的指导或潜心学习的环境条件吗?而两种迁徙说法,在那个时代都至少要在两年以上的路途奔波才有可能定居下来,而这期间正是李白已经潜心攻读的时期,更何况这种长途奔波选址定居哪是一两年就完成的呢?因此,李白五岁时的迁徙是不大可能的。
就其他两种观点笔者不敢妄加评驳,但不管说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城还是祖籍陇西甘肃都有可考之处,但都应该是李白出生以前的事情,而李白出生地的确应实实在在的是李白故里——江油。
李白在江油学文习武,积淀英才。
李白小时候除在家里读书学习外,在离青莲20多公里的大匡山读书台学习很长一段时间。也就在这期间,拜匡山高明隐士赵蕤为师,赵蕤本身多才艺,文武兼全。赵先生以一则《三字经》勉励李白学习:“要文武,须刻苦;夜攻读,闻鸡舞。亦练拳,亦读书;亦习剑,亦读赋。文安民,武制殊;匡正义,扶弱奴。”李白以此为座右铭,常常习诵,时时领悟,勉励自己勤奋学习。同时跟老师学习剑术,学习文韬武略,时时长进,达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之”的惊人成果。从成果而言,足见李白学习远远超过了孔子儒学一套陈规范围,观百家,博学多识,广纳百家之长。“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岁以后的李白更是“亦习剑,亦读赋“。搜求古今之“奇书”,学成“怀经邦济世之才,文可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更成为“希世之英”。在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李白18岁时,已积蓄“文安民,武制殊”的济世之才,立志报效国家,于是竭力寻求出仕的机会。曾有苏颋作刺史路过蜀中,李白在途中求见,苏惊其才艺,称赞李白“这小子天才英特,稍加用功学习,可与司马相如比肩”。足见少年李白在江油已学有所成,初露锋芒。
李白在江油学纵横,广结交。李白虽年少,但胸怀大志,从小睿智聪明,思想开拓,不受传统科举约束,喜欢广交朋友,结交高明之士,于是便有匡山大明寺的朋友,更有“访戴天山道士”、“寻雍尊师隐居”、“赠江油尉”、“题普明寺”到“太华观”等外交活动。乃至到壮别江油,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浪迹江湖,结交就更广更高层次了,以至于得到一些很有分量的推荐,直到长安被皇帝启用。
李白在彰明当小吏,初显其才。李白二十岁时,彰明县令招小吏,李白去应聘,他从小不拘一格,于是竟牵着牛到县衙,县令太太很生气,正要发火,李白情急生智,随口吟道:“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县令听了转怒为惊,招为文书小吏,后来两次随县令外出更显才华。一次随县令下乡,正遇农民烧火地,即当地农民先将林木砍倒晒干,再放火烧成灰肥,种植庄稼。县令以为是失火,李白解释说:“大人,俗话说‘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这是农民在烧火地。”县令于是摇头晃脑吟起诗来:“野火烧山后,火归人不归……抓耳挠腮,久接不起下句来——李白见状,随口接道:“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县令不得不佩服李白少年之才。
另有一次,随县令观看河里涨大水,水中漂来一具女子尸体,县令又想吟诗一首,苦苦思索,然后吟出:
“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李白未加思索,随口接句:
“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
县令察觉李白语含讽意,很不痛快。李白也因此得罪县令,也越来越觉县令是一位愚才,难以共事,就辞职不干了。从李白少年才气和志向中也隐含了一种恃才傲物,狂傲不羁的性格特征,也正如此,李白刚直豪爽,不阿谀奉承得罪权奸,不得重用而被贬。乃至到后来出长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在江油漫游山水,足迹遍江油,诗存万古。
李白从小读书不拘一格,不只静坐书房,由私塾先生指定书籍文章,还多在户外,风景优美的山水之间读书学习。常有感而发,吟诗作文。其小时常在石牛沟坐在石牛背上读书,并吟石牛诗一首留存:“此石巍巍活像牛,埋藏是地数千秋。风吹遍地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芳草齐眉佛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到江边即景又一首:“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归舟,歌声逐流水”。窦团山远在江油武都隔涪江的大山岭上,当时交通崎岖险绝,少年李白专登至此,留诗句“樵者与耕夫,出入画屏中”。还到太华山等处,留有《太华观》“厄蹬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人家”等名句。就是冬天,也不忘登山漫游,如《冬日归旧山》“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后来壮别江油,仗剑去国时,对学习、生活多年的大匡山留恋不舍,写下了《别匡山》“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同时,李白在江油多有寻道访友,无论山高路遥,只要知晓,定要结交。少年李白在江油存留了不少诗作,除上述列举外,还有《初月》《对雨》《雨后望月》《晓晴》《望夫石》《谢令妻》等作品。同时也作赋有《拟恨赋》和《明堂赋》均有一定影响。
从李白在江油的作品看,已初显其浪漫豪情,并表明宏伟抱负和远大志向,并为后来饱经沧桑,漫游天下的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太白诗魂奠定了坚实基础。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