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信息如海、书籍成山、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局面,强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势在必行。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培养习惯,激发兴趣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好习惯受益终身是有识之士早已达成的共识。因此,教师首先要致力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而长期的阅读教学又难免重复单调,这就需要老师在培养习惯的同时,还有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阅读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受兴趣支配的。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氛围。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法,巧设问题引发学生兴趣。让语文课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对学生的激励、唤醒、鼓励。
授之以渔 ,加强指导
即使新课标倡导学生自己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万不可放任自流、丧失自己的阵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过程的监控是必不可少的。
阅读材料常变常新,阅读的方法很多,包括精读、略读、速读、跳读。教师的作用主要应是“导读”,要让学生以自读为中心,但更要靠老师的引导,把握阅读的方向:老师的引导要指出重点、突出关键、化解难点、要启迪思维,诱发想象,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阅读教学的归宿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方法、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是:一是紧扣课文展开思维;二是理清思路、分析结构;三是抓关键词句、训练思维的准确性。可以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或通过想象再现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也可以精心设计各种练习、读写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导读而不是讲读,要授之以渔、有章可循,要通过阅读教学教会学生自己读书、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达到“不复需教”的理想境界。
自然迁移,润物无声
阅读能力分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速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等。这是一项综合素质,不是单靠讲解记忆就能提高的。这需要长期的阅读训练,日积月累的沉淀。
语文教育倡导语文知识的积累要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考的指挥棒也引导学生树立起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观念,要以课堂为轴心向课外迁移拓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应当有意识地延伸介绍该作家的其他作品,还可以比较性地介绍其他作家的相同题材的作品,鼓励学生课内学节选、学单篇,课外读全篇、读选篇,深化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不仅意识到课本之外的世界更精彩,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衔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体味更丰富的人生。(唐金菊)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