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07-28 发稿编辑:
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但现实是:一方面我们积极倡导;另一方面学生仍固守本份,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师生关系还没有从“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这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迫在眉睫!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每个学生地位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流与交往,“蹲下来与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容,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充分尊重学生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容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结果。
课堂上体现学生是主体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育形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得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客。陶行知先生历来主张:“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反对“死教书,教死书;死读书,读死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这也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的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促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注重情感的沟通交流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求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1,上课前。教师应早几分钟到教室,利用这宝贵的几分钟与学生进行沟通,如询问学生课前准备工作有没有做好,上课时要准备哪些东西等等,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又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上好一堂课就有了保证。2,上课时。以教学为主,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课堂上师生能沟通好的话,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一定要注意沟通的技巧。有时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小小的玩笑,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3, 下课时。应让学生离开,同时教师可以询问一下学生这节课听得怎样,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听懂,哪些地方需要老师作进一步改进等。4, 课余教室外。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会让人感觉到更自由一点,因为课余时间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相对要小得多,沟通的话题可以更广泛一些。在球场上、在食堂里、在宿舍中、在劳动时都是师生进行沟通的好机会,学校、社会、家庭、朋友、同学都是师生沟通的话题,只有这些时候,教师才能发现学生身上不易觉察的闪光点,学生也可以了解到老师除了上课以外的另一面,这样的沟通更自然也更亲切,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也就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总之,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当然,如何建立好师生关系,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