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入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8-04-22 发稿编辑:
为适应当代教育教学的发展的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端正各级学校的办学思想,加强学校体育教学,保证每位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但是,目前我国教育弊端,把重点放在了育人的方向上和培养目标上,使学生根本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学生在学校得不到真正的全面发展。这关系着中华民族素质的重大问题,有关权威部门和学校再不从体育学科作为突破口,全面贯彻人民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在学校得到匀衡和谐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从学校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遵循“五育”原则,才能促进学生在学校得到匀衡、和谐发展。
基本认识
我们得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变化的关键时刻,其身体、心理健康发展对自身的完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这个阶段,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对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只要适当地、科学地加强体育教育和训练、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育意识,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生理、心理两个方面的潜质来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匀衡和谐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在中央的重视下,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拟定了基本配套的一系列关于推动的素质教育的法规政策,特别是在体育方面作了大量的改革。这对推动我国学校体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根据有关资料和调查表明,我国还是有18%的学校开不出体育课,22%的学校执行不了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还有50%的学校难以落实一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这对学校在校期间促进全面发展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障碍。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学生锻炼时间少、自我锻炼意识不高,学生从运动中体验成功感和乐趣不够等问题。另外,教学体育实践和健康基础课的结合不够紧密,造成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狠抓落实,讲究实效。
中央在作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极大的鼓舞人心,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明确指导思想,体育课,它作为一门特殊的教育教学科目,它对老师在组织能力,活动安排等方面都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此外,体育教师在形态、服饰上应给人健康、活泼,容易接近的感觉。体育它作为一门技术技能很强的学科,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知识,同时,能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作出准确的指导。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运动技能,更新观念。
以体育入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很重视,而体育教师则肩负更为坚巨的任务,当然,从体育入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匀衡和谐全面发展,是时代发展和社会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人体自身完善的客观需要,它还是一个基本的教育规律,社会评价对学校提出新的办学要求,社会既要求学生在文化基础课学得好,又要求学校办得生动活泼,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要求的人才不仅是知识的“博士”、思想上的“战士”,更是体魄上的“壮士”。
从体育入手,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学体育健康》教材规定,“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充分吸取现代体育科学成就的同时,要继承发扬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体育,体现体育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培养更多人才。
形成体育教学可操作模式。
1、 狠抓学生心理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目前,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家庭富裕,独生子女多,学生娇气重,意志薄弱,逆反心强,家庭、社会、学校教育配合不默契等,针对这种现象,在体育课中,老师应对每堂课都必须做到精心设计,提前准备,认真组织,讲解、示范要简单,轻松,不会让学生在某个项目上产生畏惧感,同时采用多鼓励,少挖苦方式,增强学生对自己产生信心,错误的动作给予及时的纠正。
2、 根据地域的特点,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突破重点,形成特色。
《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宗旨,强调知、能、情并进,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性格、气质、情感、自信心、独立性、耐心、毅力、创造性、自主性、自我控制力和学生团队意识,社交能力,与此同时也陶冶学生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围绕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1、 体育教学目标应突出整体性特点。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导向性要求。教学目标就是教书育人,因此,体育教学目标应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体育教学内容应突出全面性特点。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性要求,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认知的对象,因此精选教学内容(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不仅要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而且还要有较高的发展和教育价值,是学生身心素质赖以获得发展的“养分”,所以教学内容除有全面性,还应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其具有弹性化和特色化。
3、 体育教学氛围应突出愉悦性特点。体育教学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制约性要素,教学氛围是教学过程中为老师和学生所直接感受到的心理环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深刻的影响,愉快宽松,合作奋进的教学心理氛围,可使精神振奋,活力激增了不良的教学氛围,否则使教学活动障碍重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唤醒和体验教学环境。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