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经济落后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留守儿童因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都亟需全社会给予重视和关爱。对此笔者想提点自己的建议及意见。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问题
就三台而言,属绵阳市中的第一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148万多人,光农村人口就有135万多人,其劳务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可想而知,由此,全县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从留守儿童管护的情况看,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和亲戚朋友帮忙照管;留守儿童少数自我管护。此外,留守儿童与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的少之又少了。从留守儿童的监管人或监养人状况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由于留守儿童的年龄偏小,自理能力缺乏,委托监管难以到位,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系列问题日趋显现。我校地处农村,在校生均为农家子女。目前,我校共有教学班19个,学生1280人,其中“留守学生”530人,约占总学生人数的24.2%。这就意味着我校24.2%的农村孩子远离直接监护人,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沉重话题。
教育问题。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有的致使家务甚至是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们的正常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大都由于委托监护人文化水平的限制,根本无法对孩子们进行学习辅导,有的由于对孩子们的学习督管不够或方法不当,使他们产生厌学、弃学现象。据我校教师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和较好的只占10%左右,中等偏下和较差者占到70%以上。另外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由祖辈管护的大都因隔代教育,缺乏共同的语言,家庭教育难以到位,有的甚至由于祖辈们的溺爱致使留守儿童养成任性的性格。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只有在节假期间返乡,他们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带给孩子物质方面的多,精神方面的少。此外,由于他们长年在外务工,与学校联系少,无法与老师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因而,大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都不够理想。
心理问题。"缺失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巨大的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照顾,委托监护的难以到位,使他们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做什么事,做好无人鼓励,做错无人指教,与外界的接触沟通很少,容易造成他们心理孤独、离群和自我封闭,这对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学业发展、心理性格等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生活状况问题。与其他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由于大都跟年迈的祖辈们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悉心的照顾,常常只能是埋饱肚子就不错了,在营养状况和卫生健康方面难以得到完全保障,此外,由于缺乏正常的引导,一些孩子也容易出现诸如抽烟之类的不良生活习惯。
道德行为问题。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特别是由于委托监管的不到位,父母的物质补偿心理,更易使孩子们形成重物质、讲享乐、不节俭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中发现,有的留守儿童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有的认为父母没读什么书,同样能挣钱,产生读书无用的意识和厌学和情绪,学习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安全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安全问题。他们担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触电等等。父母对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性流动必将产生一代又一代的留守儿童,为使农村留守儿童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身心健康成长,必须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
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关心协作共同完成。一是要建立健全政策机制。二是要建立明确责任机制。要坚持政府积极主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共同担负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任。社会要热切关心。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较差的问题,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应切实加强正确舆论导向和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真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强化教育。学校教育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校外生活延伸。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温暖,减少他们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以便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通过家长(监护人)热线、定期访问制度等,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要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引导他们知法、守法;在农村小学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教育教师,开设针对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抓好“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定期表彰奖励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宣传先进育人典型和“留守儿童”中的成才典型,积极营造人人关心支持“留守儿童”工作的良好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事关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渠道,因此,父母应努力履行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引导留守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教给学生一个人生的支点,这样才会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生活中健康成长。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