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科技+产业”双轮驱动闯出新天地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5-08-25  发稿编辑:韩春梅

 这是一款会烫米粉的机器人:只见它施展双臂,煮粉、舀汤、配料、调味一气呵成。这一系列动作看似简单,实则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确掌握。在刚刚结束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多款“绵阳造”机器人和核心部件产品,受到业界关注。

 

这是一款新型磁钢产品:在保持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无需添加重稀土元素,可降低产品成本15%—20%。不久前,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发布的这款产品,代表着绵阳在磁性材料产业的最新突破。

 

这些来自绵阳的新产品,正是当地聚焦科技资源的“我有”与产业发展的“我能”,一头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第一公里”,一头对接产业生态完善“最后一公里”,“双轮驱动”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最初一公里

 

储备技术、瞄准需求、保障资金……创新中心里有一套完整转化体系

 

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共有10余栋大楼,从科技成果转化到搭建生产线量产前的所有环节,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解法。而转化过程的“起点”,就是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

 

这一名称中的“产业”,对应的是发展方向,主要聚焦绵阳特色产业建圈强链需求,同时也连接绵阳众多科研院所、高校——相当于在技术与产业之间搭了一座桥。

 

8月20日,当记者来到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时,轴研中心技术负责人宋霖正与团队成员讨论,议题是工业母机“心脏”主轴的刚性与冷却设计。

 

主轴是衡量国家高端装备制造能力的重要标尺,在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与测试领域尤为突出,所需的高转速、大功率主轴一直被国际头部企业垄断,是制约我国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的核心突出问题之一。

 

“我们的工作,是加强与中物院六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前期。我们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聚起一支专家团队,并完成项目立项。”宋霖说,一年内,有望推出至少两款产品。

 

有技术、有人才、也有产业方向,资金难题如何破解?这个任务,给到了同一栋大楼内的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创投”)。

 

科技创新投资风险大、失败率高,当产业基金、风投基金看不懂时,自然不敢投。而科创投与天府院的联动就是要破解这个难题——天府院负责遴选与转化,科创投则敢于“投早投小”,从而实现技术转化与投资成功的“双提升”,“二者联动变身为优秀技术与先进产业的‘称重机’和‘加速器’。”科创投负责人史本通说。

 

目前,科创投资本规模已达10亿元,天府院则围绕7条特色新赛道产业,加快形成以天府院为核心、N个专业研究院所配合的协同机制,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目前,磁性材料和电机产业研究院已挂牌。

 

目前,在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及其周边,已基本形成“成果产生—孵化培育—熟化落地—发展壮大”的全链条转化体系,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营造有利环境。更多蕴藏在科研院所、高校内的科技成果,正由此源源不断转化为先进产品,登上货架。

 

最后一公里

 

聚焦产业链、明确上下游,创新平台上有清晰的产业谋划

 

科技是创新源头,发展的落脚点则在于产业。

 

8月20日,在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智能电关节研发实验中心综合性能实验室里,一枚谐波关节正在测试台上接受“体检”——经过峰值、扭矩、密度、效率、温升等32道测试过后,才能走向应用。

 

机器人产业链条众多,因此“单打独斗”发展并不现实。

 

绵阳的思路是,锁定方向,整合科研、产业资源集中突破。省里明确,绵阳作为人工智能等5条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银发经济等8条产业链协同发展地。在此基础上,绵阳进而筛选出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由此形成重点产业建圈强链“587”产业体系。

 

围绕每条产业链,绵阳均明确了重点任务清单和路线图,确保力量集中集聚,实现工作“一盘棋”。

 

以机器人这一特色新赛道产业为例——

 

在绵阳科技城新区,新成立的快速成型服务中心可将复杂结构零部件制作周期大幅缩短,满足众多机器人企业的研发中试所需。

 

再向上游,同为绵阳特色产业新赛道的磁性材料产业,正在新增“电机”这一发展方向——人形机器人单台用量约3.5公斤钕铁硼磁钢,主要用于驱动电机、伺服电机等领域。

 

为此,绵阳还正搭建创新平台,满足机器人关节研发制造对磁性材料的需求,进而打通两条产业链,实现“双赢”。

 

在下游,不久前,四川省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落户绵阳,相当于一所机器人“学校”,通过打造应用场景和采集数据,加速机器人技术研发、场景验证,更好地走向“新岗位”。

 

这个产业生态里的新成员,是8月19日成立的科大讯飞机器人超脑平台应用分中心。借助该平台,机器人可“听懂”并服从语音指令。“我们相互补位,强强联合,旨在对接绵阳众多产业链伙伴,共同探索机器人交互体系。”该平台总经理刘可为说。

 

一头畅通科研转化,一头扭住产业方向,绵阳创新产业不断加速发展。预计2025年绵阳机器人产业产值将跨越30亿元大关,成为新赛道上的强劲增长极。而到2027年,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有望集体实现倍增、产值达到650亿元,5条主要承载地产业链总规模超过2500亿元,推动全市规上工业总规模突破5000亿元。

 

(郭若雪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