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综述
先看一组数据——2024年,绵阳粮食总产量47.74亿斤,创历史新高;油菜面积233.8万亩、产量44.97万吨,均居全省第一;生猪出栏358.9万头,禽蛋产量16.3万吨,“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
再看一则消息——日前,在省农业农村厅通报2024年全省“天府粮仓·百县千片”高产竞赛结果中,绵阳表现出色,三个竞赛项目均有斩获。
同样在不久前,四川省现代种业园区认定结果公布,全省共10个,我市2个种业园区——江油市(生猪)种业园区和游仙区(蔬菜)种业园区入选。
……
一项项硬核成绩亮出绵阳农业农村工作“高分答卷”。
近年来,绵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万工程”经验在这里不断被吸收内化、丰富升华,和美乡村的景象在这片土地日新月异。
多产粮、产好粮
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作为农业大市,粮食生产既是绵阳的优势和王牌,也是必须担起的如山之责。
眼下,三台县2.6万亩制种油菜迎来了蕾薹期。在新鲁镇的油菜田里,记者看到十余名农户正拿着农具在及腰深的油菜地里劳作。他们摘下米粒大的油菜花苞用手一挤,随后将油菜苗砍断还田,或是继续检查其他的花苞。
而另一边,安州区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小麦长势喜人。一大早,种植大户便找到专合社无人机机手,对1000余亩小麦病虫害开展统防统治。
不论是“靠手吃饭”或是“机器辅助”,不论是“靠经验”还是“靠科技”,在绵阳希望的田野上,无处不讲述着变革的故事。
向土地要效益。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标准。去年,绵阳全面落实“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要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34万亩。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进一步解决农田灌溉供水保障不足、田间渠系不畅、管护不力等突出问题,新增和恢复有效灌面58.69万亩,新改建提灌站132座。
以种业为抓手。锚定全国种业强市建设目标,绵阳着力构建“1311+8”全国种业强市建设体系,形成了生猪、粮油、蔬菜三大优势种业和家禽、水产、肉牛、肉羊、蚕桑、中药材、薯类七大特色种业。出台《绵阳市加快全国种业强市建设的八条措施(暂行)》,进一步夯实我市现代种业“育繁推”全产业链发展基础。
用科技提效率。坚持在耕种关键时节,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指导,持续建设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智能化农业装备推广,实现全市粮经作物主推技术到位率96%以上,良种覆盖率95%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9个百分点、达到69.75%。
绵阳用“粮满仓、菜满篮”诠释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硬核担当。
兴产业、促改革
鼓起“钱袋子”增强发展底气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支撑。
三台是“中国麦冬之乡”,在主产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麦冬。收获的季节,麦冬刚出土,就有高新技术企业将处理好的麦冬融入到饮料、蛋糕、饼干、面包、糖果等系列产品的加工中去。
去年8月,麦冬被国家相关部门纳入“药食同源”目录,麦冬产业链不断延伸,麦冬有机会被进一步开发成更多衍生产品,原本附加值不高的初级农产品已然演变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金疙瘩”。
观察绵阳的农业产业兴旺之路,不难发现,这里规划清晰、目光长远。
例如,去年绵阳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提质行动,新增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升星(晋级)省星级园区5个。新增认定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1个,新增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19个、“天府粮仓”品牌4个。
绵阳既着眼主导产业,也不忽视小微经济,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绵阳探索党建引领土地大托管大整治大社会化服务,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组建“种粮团队”,助力粮食增产0.8万吨、集体增收7000万元。同时,探索“资产参股、流转利用、改造经营”三种模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大力推广“绵州农房增信贷”拓宽农户增收和融资渠道。
事实表明,绵阳在农业发展上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而是转向精细化、集群化、品牌化的发展策略,以多元化产业,鼓起大家的“钱袋子”。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一产增加值345.65亿元,增速2.7%,增速居全省第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24元,增速7%,增速居全省第3。
绵阳正实现农业从“传统生产”向“全链增值”、从“分散经营”向“集群发展”的喜人跨越。
重建设、强治理
把“过日子”变成享美好生活
广阔乡村,大有潜力。
去年,李子柒复出后,乡村的美好生活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其视频取景地之一的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也成为新晋打卡热地。细心的网友发现,与传统印象中的乡村不同,这里的村寨早有不少被改造为精品民宿,院子明亮且独具民族特色。
不仅如此,北川石椅村、安州齐心村、江油枫顺乡……绵阳的不少村落都依托当地的独特文旅资源发展起乡村旅游,成为远近闻名的“高颜值”村落。
“颜值”提升的背后,离不开绵阳一手抓乡村建设,一手抓乡村治理。
乡村环境显著改善。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市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覆盖率100%、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80.8%,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96.44%。有序推进《绵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立法工作,力争为乡村环境提供法律保障。年度投资超20亿元接续实施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缩小城乡差距。
乡村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推广运用“川善治”平台,推进“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省级试点。推进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居等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3个项目入选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名录。挖掘独具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培育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十余名。
如今,涪城区三清观村的村民们已经对村里的积分管理办法如数家珍,通过打扫自家房前屋后卫生、参加志愿服务等,累计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在游仙区栖凤村,村民们以打造美丽庭院为契机,不少房前屋后闲置的土地都种上了柚子树,往日杂乱地带成为村民增收的纽带;三台县秋林镇城乡环境综合提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各村(社区)人居环境情况开展巡查,对村庄内外垃圾、污水排放、私搭乱建等进行排查整治……
绵阳正通过“千万工程”的实践,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绵阳的广袤乡村正不断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田野,处处奏响着丰收的序曲!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