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谋划“工业强市”5年目标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1-11-10  发稿编辑:韩春梅

 

 11月1日,绵阳市召开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推进工作会,旨在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经济总量达到3000亿元后,绵阳如何再上台阶?不久前举行的绵阳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四大战略”,其中之一就是“工业强市”。当前,绵阳正加快编制《“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规模倍增。

围绕“链主”加快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在绵阳市涪城区临港经济发展区,一栋栋厂房正加快建设,这里是投资50亿元的惠科显示模组项目。不远处,就是总投资240亿元的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当前,产业发展逻辑正由零散向链条、生态化转变,过去以企业为主的个体竞争,逐渐被以产业链为主的产业体系、产业生态竞争所取代。在这其中,产业链龙头——“链主”企业,扮演着关键角色。

绵阳在整体规划中将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为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各县市区、园区分别聚焦不同领域来壮大产业集群,并决定启动建链、补链、强链行动,一方面围绕“链主”企业,吸引关键配套落户,攻坚核心技术;同时,引导骨干企业深入挖掘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等发展模式,带动市内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京东方、惠科这样的“链主”企业,就被绵阳视为新型显示产业体系完善的发力点。据介绍,涪城区已集聚了一批玻璃基板、背光模组等相关产业链配套企业落户。预计惠科光电2021年将成长为涪城区首家百亿级企业,到2025年涪城区该项产业规模有望达到450亿元。

紧扣创新推动产业走向“专精”“先导”

针对传统产业存量,绵阳积极以技术创新引领改造升级。在工信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上,一家三台县的纺织企业意外上榜,靠的正是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过去,该公司产品驳杂,几乎市面上所有的印染面料都在生产。后来通过科技创新,逐渐聚焦两大主业——特种防护工装面料及防红外线面料。如今,该企业研发的抗静电服装面料已在航天领域得到应用,工装面料产量占全国10%,多种复合型特种防护工装面料已覆盖欧美60余个国家的市场。聚焦5G、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等战略先导产业,绵阳同样以创新引导,前瞻布局。

以核医学为例,绵阳推动相关技术成果转化,正加速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目前,绵阳已在我国核医学高端装备领域取得先发优势——4月,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在绵阳正式商用。该设备既可通过质子束打靶生产医用同位素,协助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进行癌症的早期诊断,也可直接用于癌症治疗。

绵阳还加快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借力发展。如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涪城区与科大讯飞合作,将合作建设相关产业园区;聚焦卫星制造,引入天仪研究院。

聚焦“阵地”完善产业落户载体建设

工业发展,离不开园区这个载体。绵阳优化全市工业布局,落脚点正在园区上。目前,绵阳各园区进一步聚焦和突出主导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专业化优势明显、分工协作紧密的关联配套企业,打造产业集群。

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绵阳高新区围绕京东方项目,正打造新型显示产业园,该项目总投资13.7亿元,将为产业园企业提供企业孵化、研发生产、办公和配套服务,计划引进企业20-30家,预计年产值10亿元以上。

在招引项目方面,涪城区也积极探索平台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搭建精准专业化招商平台,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由平台负责项目招引,实现由“单棵植树”向“成片造林”转变。同时,每个平台聚焦相关产业,实现“一产业一平台”“一龙头一平台”,发挥专业平台和龙头企业聚合效应,促进产业沿链发展,构建现代产业生态圈。

以中南高科产业园为例,该园区依托专业平台公司,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产业,计划招引智能电子、5G产业链装备制造为主的企业,一期总投资约7亿元,投产后可容纳70家企业入驻,促成产业链集群发展。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市制造业招商签约项目174个,签约金额同比增长152.28%。(原载2021年11月9日《四川日报》记者 祖明远)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