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春潮涌,民营经济扬帆起。迎着春天的序曲,踏着发展的节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完成了从“微不足道”到“半壁江山”的飞跃,当之无愧地挑起了绵阳振兴发展的大梁。
步入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翻开新的历史篇章。绵阳又将如何落笔续写新传奇?
东风浩荡“草根”经济活力奔涌
12月7日,“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发布,我市铁骑力士集团榜上有名。集团董事长雷文勇的建业态度明确:“不会急功近利,我们要稳步发展,继续把企业做大做强。”
1992年,雷文勇带领5个人,一部电话、一辆货车和几张高低床开始了铁骑力士的创业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26年。如今,铁骑力士已经发展成一家6000多人规模、年销售额超过70亿元,产业包括饲料、牧业、食品、生物工程的大型高科技企业。
窥一斑而知全豹。作为一座有着开放包容优良基因的西部内陆城市,绵阳40年的改革开放史,也是一部民营经济发展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我市民营经济开始起步,至上世纪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
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让其展现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这一大批创业者扛起责任担当,专注实业、埋头苦干,在绵州大地奏响了激昂雄壮的改革乐章。
回首40年,“承包”“下海”“个体户”“万元户”“股份制合作”“互联网创业”,透过一个个逐年变化的“热词”,可以感受到民营经济给绵阳发展带来的活力与可能性;富临实业、长兴实业、雪宝乳业、兰兰食品、科莱电梯、好医生药业、安和精密、旭虹光电……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无不是在绵阳叫得响、做得好、让人称赞的民营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给我们这一代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机遇。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省市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实施意见,都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可落地性,我感觉民营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雪宝乳业集团董事长任奎元说,“多年来,雪宝专注一个产业,‘质量立企’是我们的根本。下一步,我们将在规模上、质量上不断创新升级,争取在未来5到10年赢得更大发展,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放水养鱼厚植民营经济“沃土”
环境似水,企业如鱼。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不好,感受最深的就是企业。民营经济是环境经济,环境决定着民营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绵阳改革开放先发优势逐渐削弱,在区域发展竞争中,标兵渐远、追兵紧逼。转型期的绵阳,坚守实业,负重前行,实现凤凰涅槃。
出台“解渴”的文件——
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绵阳市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绵阳市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采取“给力”的措施——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给企业松绑、为企业发展助力;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外,所有领域一律向民间资本开放,享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平等待遇;支持民间资本投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社会事业,凡参与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的民营企业,可享受与国有资本投资同等待遇;放宽民营企业准入条件。
从“星星之火”到“遍地开花”,从“草芥之微”到“树木成林”。随着痛点、堵点的不断“疏通”,我市民营企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民营经济总量逐年提高,占据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4.75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269.53亿元(含外商及港澳台),同比增长9.4%,占比61.19%,比目标数58.2%多出2.99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将突破1300亿元,民营经济总量将进一步呈稳定增长趋势。截至2017年底,全市民营企业达到5.6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9%;“四上”民营及民营控股企业达到2422户,占“四上”企业总数的比重达88.9%。民营经济在绵阳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创新创造和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的进程中功不可没。
拥抱春天培育创新升级动能
改革,一直是“进行时”。创新,唱响发展“新旋律”。
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为民营经济发展敲下了“定音锤”,为广大民营企业家送上了“定心丸”,更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吹响了“进军号”。
站在新起点,我市将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坚定不移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着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这是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的“五个主攻方向”之一。“民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通过存量产业调整和新型产业培育,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是我市打造西部经济强市的明确目标。
今年以来,我市多措并举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民营企业——
鼓励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合作,组建技术中心,搭建研发平台;对通过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评审的,市政府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创新型企业家人才、战略高新技术人才和专业化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构筑创新型人才高地;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大企业大集团和小型微型企业“双创”示范基地……
“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这是绵阳民营经济40年发展的一大启示。为此,我市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坚决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放到底、把该管的管到位,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真正把“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等要求落到实处,创造更加优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让企业、项目、资金、人才等纷至沓来。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坚持不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我市民营经济必将在不断革新中,谱写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华章。(赵烨)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