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期,常常会遇到厂房租金贵、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等难以破解的瓶颈。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各方资源服务创新创业,“扶上马再送一程”,全市中小企业焕发勃勃生机。截至5月底,全市共有896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有12家企业被批准为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
科技资源丰富、科技人才富集的绵阳,一直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沃土。然而,掌握了核心技术却资金短缺、缺乏人才支撑,是科技型人才创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一状况,我市首先从解决厂房、场地问题入手,通过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让众多的中小微企业顺利落地。2016年,我市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四川雄邦企业孵化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绵阳市科创孵化器管理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被批准为省级第六批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2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目前,市经信委正积极推荐2家基地申报国家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
企业落地之后,资金、人才短缺的问题就会紧随而来。为了帮助中小科技型企业顺利度过艰难的初创阶段,2014年,我市出台“涌泉计划”,拿出“真金白银”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涌泉计划”根据年销售额将企业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从资金、信贷、人才、载体等方面进行精准帮扶。为确保资助资金专款专用,市经信委加强资金管理,不仅与受资助企业签订了资金使用协议,明确了资金使用范围,同时采取了分批拨付的办法,确保“涌泉领军团队”资助资金发挥最大带动作用。2016年,全市新培育军民融合专项重大团队、涌泉领军团队、涌泉奋进团队41个。
为了培养更多的经营管理人才,我市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绵阳科技城创新人才汇聚地建设的意见》,大力实施优秀企业家成长计划。去年以来,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与清华大学合作,举办“商界英才”“明日之星”“创业能手”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授企业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金融资本市场等知识,为全市中小微企业家提供决策参考。
从中小企业落地到破解资金、人才、管理等诸多的难题,近年来,我市不仅整合各方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创业,同时还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绵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引领作用,积极带动全市各类专业性服务机构组建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共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社会化服务。同时,依托各类协会和商会,进一步密切中小微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联系沟通,努力为小微企业排忧解难,组织开展维权保障、宣传教育、培训学习、融资服务等活动,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据介绍,今年全市各协会、商会将开展财税、投融资、法律事务、管理创新等专场活动10次,服务中小微企业1000余户。 (王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