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工业产业扶贫2017年实施方案》解读
日前,《绵阳市工业产业扶贫2017年实施方案》获批,我市计划投入32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贫困县产业发展,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着力夯实县域工业发展基础,为全市精准扶贫提供持续的工业产业支撑。
探索全新模式 夯实县域工业基础
根据《绵阳市工业产业扶贫2017年工作计划》和省经信委出台的相关工业脱贫攻坚政策,市经信委将重点指导地方优化产业布局和发展路径,进一步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推动扶贫项目实施。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绵阳市工业重点产业及布局方案》要求,将引导合理布局食品产业,积极支持北川、平武、盐亭等贫困县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加强重点产品(如麦冬、茶叶等)品牌塑造,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提升产业“造血”功能。
以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加大对贫困县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力度,推进贫困县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建设,引导园区创新金融帮扶模式,扎实推动企业发展。
强化专业服务 帮助涉农企业做大做强
3月初,市食品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根据《绵阳市工业产业扶贫2017年实施方案》,我市将通过搭建院企加工技术对接渠道,组织专家为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是我市加强专业化服务,帮助涉农企业做大做强的措施之一。今年,市经信委将重点帮助贫困县企业做好质量品牌建设工作,在企业培育和做大做强品牌方面给予资金支持。一方面,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贫困县工业企业,从安全、技术、质量和管理、品牌塑造等方面给予帮助、指导。另一方面,组织知名质量管理专家对贫困县的工业企业免费进行质量诊断,形成企业质量诊断报告,推动企业质量改进和管理提升。
“大手拉小手” 强化贫困县自身“造血”机能
绵阳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有着较强的科技实力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为让这一优势在产业扶贫中发挥效应,我市将开展“大手拉小手”工程,推动贫困县小微企业由内而外地实现产业经营模式、企业生产加工技术、企业发展文化、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人才培育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同时,大力支持“返乡创业”和小微企业培育发展,从源头入手,强化贫困地区“造血”机能。
人才匮乏是制约贫困县产业发展的瓶颈。今后,我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名额将重点向贫困地区企业倾斜,并选择部分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赴国内著名高校进行培训,帮助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 王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