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绵阳范本”亮点频闪备受关注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7-02-17  发稿编辑:韩春梅

 

 编者按:2016年,我市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扎实推进改革举措落地落实,全年改革工作进展有序、成效明显。为充分展示一年来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成果,进一步营造全民崇尚改革、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本报今日起推出《2016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回眸》专栏。敬请关注。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积极推动国防军工资源开放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批准将其作为“融通军民攻坚克难的排头兵”,列入全国全军重大典型宣传;应收账款融资服务改革试点,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以及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工信部的充分肯定,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绵阳市军民融合整体推进”入选“2016四川十大经济影响力事件”……截至2016年年底,我市改革工作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任务基本完成,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全市累计出台改革方案181个。

  去年我市共对接落实33个上级改革方案,有序推进272项改革任务,一批改革经验走在全国全省前列,部分改革经验还受到中央、省委领导肯定,极大地提升了绵阳改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去年,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坚强领导下,市委改革办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督促、评估”职能作用,各县市区、园区和10个改革专项小组及市委改革办协同配合,始终把握好正确的改革方向,中央、省委最新改革精神和改革部署均及时传达到全市各地各部门。全年召开了5次市委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出台各类改革方案99个。

 一年来,我市坚持一手抓改革方案制定,一手抓改革举措落实,制定《进一步加强改革落实工作的意见》《绵阳市全面深化改革督察办法(试行)》,拧紧了责任主体、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三个责任链条”;聚焦了督改革要点和台账、督上级改革方案对接和督重点工作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健全了精准督察、定期评估和分类考核“三大推进机制”。先后召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改革等现场推进会,全年督察评估改革方案63个,发出《督察通报》3期、督办函54份,有力推动了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地落实。

    创新引领国家科技城建设步伐加快

   去年6月,全国唯一的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在绵阳挂牌成立。截至目前,已交易项目2000多个、金额突破8亿元。

   去年以来,我市将科技城政策创新体系建设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同部署、同推进,创造性地构建起军民融合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开发、开放合作、金融服务五大体系,国家创新驱动先行市和军民融合示范市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一年来,全市军民融合产业涵盖300多个专业领域,实现军民融合产值137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稳居全国前列。累计引进高端领军人才154名、博士624名、硕士2026名。绵阳跨境电商通   关平台正式运营,实现四川跨境电商出口通关第一票。设立全国唯一、规模20亿元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5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等5只基金。率先设立3个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和全国首个军民融合保险支公司,推出“军工采购贷”等军民融合金融产品20多个,为72家军民融合企业贷款33亿元。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大大加快了国家科技城建设步伐。

   合力攻坚全市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

重点突破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围绕提升市场竞争力、夯实经济发展根基,我市加快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国资国企体制改革。

 去年,我市立足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压减钢铁产能8.7万吨,减少商品住房库存130万平方米,为企业减负4.7亿元。全市多渠道融资112.8亿元,新增上市挂牌企业5家,总数达30家,居全省第二;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全市共取消行政审批前置条件280个、清理暂停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52项,行政审批办理承诺时限平均提速75.4%。加快“五证合一”“一码一照”“先照后证”等商事制度改革,去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6万户,累计达25.8万户。

   我市在全省率先构建“1+15”国资国企改革政策体系,形成了国资国企改革路线图,其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会议上交流。在推进公司制改造及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我市启动12户出资企业改革方案的编制工作,去年3户企业获“新三板”挂牌,3户企业列入“新三板”挂牌培育对象;全市国有出资企业及下属公司400余家,混合所有制企业超过70%。

   同时,我市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幸福美丽绵阳建设,统筹推进农业农村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文教卫体制、民主法制、社会体制、党建和纪检等领域改革。

试点示范“绵阳范本”不断涌现亮点纷呈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小行见园”,这是我市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规划的美好蓝图。如今,通过推进智慧生态人文城市建设、实施农民工融入城市工程、建立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等改革措施,这一美好蓝图正在变成现实,绵阳也因此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

   自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展开以来,我市承接国家级改革试点45项、省级改革试点53项。2016年新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等10项国家级试点,新增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等8项省级试点。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发力,试点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仅游仙区国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一项,就为改革区域降低水费、运行成本40%。

  与此同时,我市42项自主特色鲜明的改革举措纵深推进,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农村综合改革等16项试点受到了各方好评,发挥了试点示范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有政策”受到省委书记王东明的肯定,要求全省推广;梓潼县探索形成的“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得到省领导吴靖平、曲木史哈的批示。此外,在“2016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和十大科技创新改革人物”评选活动中,我市2个案例和2名人物成功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二。(王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