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满足多层次文化需求,提供多样化文化大餐。每年开展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全民阅读、图书漂流、“书香之家”评选、绵州讲坛、迎春诗会、校园诗歌大赛、社区文化节、乡村大舞台、百姓春晚、非遗展演等30余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近500个本土文艺团队、2500余名文化志愿者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开展小微群众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推动形成了“月月有文化盛事、周周有主题活动、天天有文化大餐”的文化新常态。
二是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全面推进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机关等10大工程建设;注重服务农民、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组织开展了“农民读书月”、“留守儿童精神营养餐”、“太阳星公益”村小圆梦、外来务工人员才艺大赛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动,群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
三是围绕惠民亲民主题,打造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将独具特色的绵阳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融入常态化群众文化活动,每年举办江油青林口“高抬戏”庙会,北川羌风羌韵,三台民俗“烧火龙”“龙头节”巡游,安县雎水踩桥会,梓潼“登高节”、七曲山庙会、文昌祭祀大典,盐亭华夏母亲嫘祖故里祭祖大典等民俗文化活动,推动近100项优秀非遗融入景区和乡村文化旅游,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添旅游文化内涵。
四是尊重群众文化自主权,实行“点单式”文化服务。由“配送服务”变“点菜服务”,让群众事先表达需求,过程参与监督,绩效参与评价,形成良性互动格局,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打造“图书馆+书店”模式,开展“你读书、我买单”“你看戏、我掏钱”“你展演、我搭台”以及“互联网+”“文化+”等17项文化惠民举措,较好地保障群众公共文化权益。
五是适应文化消费习惯改变,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成数字图书馆、手机用户阅读基地、微信用户互动体系,开通“直播绵阳”“书香绵州”等12个数字阅读APP,打造全新的流动阅读和数字阅读网络。在全省率先推出“中国科技城·绵阳文化云”,以便捷高效的方式推动文化资源普及,提升群众文化需求满足度和满意度。
六是文化传承带动扶贫,让文化惠民又利民。优先推动贫困山区和边远地区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在对三台县解放村的精准帮扶中,充分发挥文化扶贫优势,帮助其打造“十里荷塘荷花节”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持续开展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引领解放村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解放村产业扶贫入围2016年民生示范工程候选案例,是同批次全省唯一入选项目。 (绵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