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旅游+”,丰富旅游产品,创新旅游营销模式……今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全域旅游,通过抓好项目建设、产品开发、营销创新、服务提升、产业融合等重点工作,全面提升旅游的可进入性、可驻足性、可消费性和可回头性,逐步推动全市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进一步叫响绵阳旅游品牌。
今年1-9月,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246.86万人次,同比增长27.21%,实现旅游总收入333.6亿元,同比增长27.08%。全市服务型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合计17.47亿元,其中在线旅游3.70亿元,占服务型电子商务网络零售总额的21.19%。
发展全域旅游要依托重大项目谋划和建设,不断夯实基础,在补齐短板上狠下功夫。为此,今年以来,我市狠抓旅游项目招商,重点推进60个旅游项目建设,以及湿地文化旅游整合提升、美丽乡村旅游提升、特色旅游主题文化建设等多个内容;继续掀起“旅游厕所革命”,启动100座旅游厕所新建和改造工作,让旅游厕所与山水同美;全面实施旅游景区创新提升工作,与国际标准对接,促进各类景区的交通、设施、环境等硬件提升;加强旅游服务培训,组织实施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绵阳市不仅有了耐看的景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与此同时,我市还在推动产业融合上寻求突破。在充分保护和利用好优良生态本底、厚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旅游+产业”专项行动计划,通过推动旅游与科技、文化、农业、林业、工业等行业的大融合,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体育休闲、文旅体验等产业,积极开发乡村回归、非遗体验、康体养生、绿色健身、研学旅行等个性化、参与式旅游产品,努力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促进旅游产业链不断完善,绵阳旅游的附加值也不断体现。
在叫响“绵阳旅游”知名度方面,我市着力于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思路手段,充分利用手机APP、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免费推介精品旅游线路、特色旅游商品以及主题节庆活动,扩大宣传面及宣传效应。同时,还加强与成绵乐高铁沿线城市、成渝经济圈、大九寨旅游区域、川陕甘渝地区的交流合作,通过开展线路整合、市场营销、形象宣传、产品展示、人才交流等旅游合作,推动旅游产品一体化开发和营销,实现旅游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场共赢的发展目标,使得绵阳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当下,绵阳推进全域旅游的号角已吹响。”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立足于丰富的资源优势,以“互联网+”为载体,进一步发展全域旅游,通过加强全景式谋划布局,全景式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实施“旅游+”等方式,以“两区一核两带”为重点,打造一批生态、文化、科工、休闲等旅游精品,加快形成生态文化突显、功能结构完善、区域优势互补、资源高效利用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郑悦)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