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6亿元,同比增长12.9%
今年以来,我市以拓市场、促消费为主线,通过发展网络消费市场、开展各类商贸促销活动、稳定生活消费价格等多项措施,促进全市消费品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数据显示,1至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26.1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554.6亿元相比,增长了12.9%。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417.82亿元,增长13.3%;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08.35亿元,增长12.1%。前9月消费发挥了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
□ 本报记者 郑悦
培育消费热点网络消费异军突起
今年以来,受惠于一系列扶持措施,国美、苏宁电器等省外大型零售企业和百盛、家乐福等国际连销外资企业纷纷入驻我市。全市各大中型零售企业纷纷改变经营方式,扩张经营规模,各种连锁店、专卖店纷纷开张,抢占市场,使我市消费品市场发展格局逐渐改变,大型商业企业已逐渐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力量,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前三季度,我市限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08.56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全市社消零总额的49.28%。
此外,我市还抢抓互联网、物流配送体系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四川科瑞公司、靓家宅配、食哈哈等大批电商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在扩大全市消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民触网、全企入网”的浓厚电子商务发展氛围也在我市逐渐形成。据统计,1至9月,全市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达14.2亿元,与去年同期的2亿余元相比,增长了608.2%。全市网络消费异军突起,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
开拓消费市场商品零售额增长13.1%
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20.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36.5%;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增长均在30%以上;汽车类增长了15.3%……今年1至9月,全市各类商品零售额均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市民消费热情高涨。
稳定增长的背后,凝聚着朴实无华的努力。为积极开拓消费市场,我市今年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省举办的“惠民购物全川行”、“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三大活动,先后举办了年货购物节、消夏啤酒节、汽车展等各种促销活动,并围绕假日、农产品、文化休闲等消费主题,指导商贸流通企业多方联动,组织品种齐全、质优价廉的商品,开展形式多样的商贸促销活动。市民的消费热情进一步被点燃,消费市场呈现出购销两旺的稳定态势。据统计,今年1至9月,全市共实现商品零售528.64亿元,增长13.1%。
餐饮消费方面,我市近年来积极引导餐饮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发展早餐、社区餐饮、民族餐饮等大众化餐饮,大力培育餐饮特色街区,全市餐饮业调结构、转型发展效果也逐渐明显。全市各餐饮酒店的家宴、婚宴、朋友聚餐在端午节、父亲节、母亲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庆期间,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前三季度,全市共实现餐饮收入97.53亿元,增长11.8%。
强化市场监管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消费品市场要发展繁荣,市场秩序建设与运行管理尤其关键。为营造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我市多措并举,加强商贸领域监测监管,确保了生活必需品物丰价稳,消费市场安全有序。
生活必需品市场的平稳,是老百姓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的先决条件。为确保市场物丰价稳,为群众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商贸流通领域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和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市场监控、不断完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使市场监测、分析、预报影响力不断提升,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我市还加快推进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商务行政执法力度,推动电视购物等领域专项整治取得进展。二手车、报废汽车、典当拍卖等特殊流通行业秩序进一步规范,让更多消费者买得放心。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