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推开。同时,适当扩大部分现代服务业范围,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纳入试点。从区域试点到实现全国覆盖,标志着“营改增”迈出关键的重要一步,进入改革新阶段。
今年减税规模将达1200亿元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营改增’试点在全国推开,意义和影响更为深远。与局部地区试点相比,其产生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将“营改增”试点覆盖到全国,意味着彻底消除了“政策洼地”,税制更加公平,抵扣链条更加完整,将有更多的企业从中受益。
从2012年1月1日起,“营改增”率先在上海开展试点,随后渐次扩大到北京、江苏、安徽、福建等9省份。此次将“营改增”试点扩大到全国其他22个省份,新增试点企业74万户,其中小规模纳税人占了九成以上。全国新老试点加起来,2013年企业将减轻负担1200亿元。其中,减税最多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平均减税幅度达到40%。
记者从财税部门了解到,原来我国征收营业税的行业共有9个,而目前纳入“营改增”试点的行业还不到两个。在“营改增”进入全国试点阶段后,将有更多的行业纳入试点范围。推开的行业越多,抵扣的范围就越大,企业得到的好处也越多。随着试点的全面推开,一些企业出现的税负增加问题,将会大大缓解并逐步得到解决。
在采访中,很多企业都希望加快推进改革,从中分享到更多实惠。“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信号传输需要花费很大一笔费用,租用卫星、光缆宽带等都是按分钟来计算的。如果邮电通信行业纳入了试点,我们的这部分费用就能抵扣,负担肯定会下降一大块。”一家全国性电视台的财务负责人表示。
“改革的推进有明确的线路图和时间表,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让企业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应对准备,这一点很值得称道。”高培勇表示,政府向企业交“实底”,企业心里才更有底,经营模式怎么变、设备家当啥时添,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容作出安排。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动制造业创新升级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最早开展“营改增”试点的上海市,2012年第三产业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达到60%。信息传输与计算机软件业、现代服务业、新型服务业均呈现了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
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强,快速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增加就业。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经济增长放缓情况下,就业并没有出现同步回落: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25万人,同比多增31万人,创近年来新高。
制造业减负明显,推动创新和升级。江苏省自去年10月试点以来,仅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10个制造行业,就抵税39.83亿元,占全省抵扣总额的40.77%。辽宁省税务部门测算,“营改增”试点实施后,该省减税预计22亿元左右,其中制造业企业减税在13亿元以上。
“营改增”带来的深刻影响还在于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再造业务流程。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重新整合产业链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架构,通过合资的方式组建成立专门的机场地面服务公司,成功实现主业剥离,细化专业分工。地服公司成立一年多来,实现销售收入近7000万元,缴纳增值税近100万元,比“营改增”前降低税负超过200万元。
一些货物运输企业表示,以前普遍采取的挂靠或承包经营,运营车辆大都不是本企业所有,“营改增”后无法取得固定资产及燃料、修理修配等进项抵扣发票,企业税负将会大幅上升。显然,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据人民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