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绵阳市社会保障卡项目建设方案》。《方案》指出,今年我市将发放80万张社保卡,标志着我市社保事业进入新的阶段。
社会保障卡是被国务院列为具有与身份证同等地位的IC卡,集社会保障卡功能和银联卡功能于一体,不仅承载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功能,更具有各类民生公共服务功能,而且操作、使用更加安全、便捷。社保卡的卡面和卡内均记载持卡人姓名、性别、公民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卡内主要记录持卡人社会保险缴费情况、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信息、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信息、职业资格和技能、就业经历、工伤以及其他政务扩展应用等方面信息。
据了解,社保卡业务应用领域包括人力资源、就业、培训、劳动监察、各项社会保险业务(包括各种待遇的支付)等。持卡人还可以凭卡跨市、跨省办理异地领取养老金、异地就医、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等业务。此外,社保卡还可按照相关要求,作为电子存折、电子钱包,在银行柜台、银联交易终端、ATM机上办理相关金融业务。在社会保障、医疗就诊、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我市还将逐步拓展社保卡在医疗卫生、民政、计生、教育、社区服务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逐步建立健全社保卡应用、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一卡通用,一卡多用”。
按照规定,社会保障卡发放对象为我市参加社会保险的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个体参保人员、失业登记人员以及政府部门确定的其他发放对象。按计划,“十二五”期间,我市发卡目标任务为320万张;今年底前,我市将完成定点医疗机构诊疗卡与社保卡功能整合,发放社保卡80万张。
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我市现行使用的医保卡将会逐步向社保卡过渡。首次向社会公众发放的社保卡实行免费,因丢失或损坏需要补办的,根据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收取成本费。利用社保卡“一卡多用”的功能,可有效提高政府服务的便捷性;能安全可靠识别持卡者在社会保障等各项业务中的合法身份,从而杜绝假冒伪造证件,减少基金损失;可替代手工完成信息录入,增强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落实参保人的知情权,方便服务对象随时查询、核对本人的缴费和待遇支付信息。(记者 廖姝 实习生 曾莹)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