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水暖,十六年梦圆。2011年12月20日,是绵阳城市发展史册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无数绵阳人把手压在胸前,屏息凝气,迎来了这个万众欢腾的时刻——在中央文明委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花落绵阳。
这是绵阳人跨越世纪的追求,这是绵阳科学发展的结晶。在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之后,绵阳再一次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这份崇高的荣誉,属于全市人民;这份崇高的荣誉,将是永续的动力。
这是一份崇高的荣誉。全国文明城市,当今城市荣誉中含金量最高的一块“金牌”。其测评标准涵盖了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诸多指标,其考评指标之细、标准之高、要求之严,前所未有。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是绵阳人心中的一个梦。十六年来,多少绵阳人为之夙兴夜寐,青丝染白,痴心不改。特别是近三年来,尽管遭受了“5·12”特大地震的重创,但绵阳人追逐文明的脚步从未稍停。从2010年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取得地级市“西部第一,全国第九”的名次,获得参评全国文明城市的“入场券”,再到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正是靠着这一步步坚实的努力,让世人看到了绵阳这座历尽劫难的城市所孕育的时代风骨。
这份荣誉的获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近年来,在中央文明委、省文明办的关心和指导下,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重要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作风工程,作为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和物质家园重建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在灾后重建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组织机构,举全市之力推进文明创建各项工作,誓夺全国文明城市“金牌”。
这份荣誉的获得,得益于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市级各部门和各县市区、园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构建起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市总动员的组织网络体系,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各部门对创建测评体系涉及的100多项指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单位逐项落实,千斤重担众人挑,形成了强大的创建合力。
这份荣誉的获得,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没有文明的市民,就没有文明的城市。全市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以空前高涨的热情和各种形式支持、参与创建,共同谱写了文明创建的进行曲。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市人民历经空前灾难,穿越异常艰难,经受了严峻考验,艰难险阻非但没有击垮绵阳人的斗志,反倒更坚定了绵阳人追逐文明的决心。
此时此刻,我们深切感受到,荣誉既是鼓舞,更是鞭策;创建没有句号,只有逗号。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赋予我们更大的责任,向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巩固发展创建成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然需要全市上下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不放松,不懈怠,文明之花才会在绵州大地长开长艳。
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标志着我市“四个文明”建设实现了一个新跨越,意味着更高的标杆已经屹立在前方。我们要善于总结创建经验,建立健全巩固发展创建成果长效机制,促进创建工作常态化;要进一步提高创建工作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推进科学发展,造福民生;要进一步扩大创建成果,通过以城带乡,实现城乡联动,把创建工作进一步延伸到乡镇、农村,让更多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创建成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牌,是我市又一次凝聚民心民力办大事、办成事的成功范例。它启示我们,只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只要我们继续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征程上,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办不成的事情!(绵阳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