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汛期应急演练、加强汛期预判、加速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始终把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防灾工作首位,上下齐心、多措并举,拉起一张群测群防的大网。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避险十余处地质灾害,成功转移群众2000多人,实现了“零伤亡”;269处重大地质灾害工程项目全面完成。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除了已经发现掌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外,还可能增加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今年5月4日,市政府第11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绵阳市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明确了灾害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此外,首次将地质灾害督导责任领导从以往单一的分管市长落实到大部分市政府领导和相对应的相关政府部门,实现了部门联动责任具体化。同时,将防治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隐患点的监测人员,并公布了监测人员联系电话,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科学、透明化。
灾害防治,群众是主体。市委宣传部、市国土资源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月”活动。各地的群测群防员以“争当合格的群测群防员”为主题,坚持以基层及隐患点附近居民为主体,全力普及群测群防知识,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知识和能力。各县市区相关部门以村为单位,分赴基层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同时,各地组织了260余次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演练。通过一系列工作,从县到乡,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明显提高,群测群防网络有效运行,预警预报信息发布覆盖到了全市所有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员,各地临灾处置能力大幅提高。
汛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根据对今年汛期降雨预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北川、平武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亲自部署安排。各地根据本地地质灾害特征、隐患分布、规模和可能发生的危害等情况,积极进行排查巡查、监测、应急调查、应急抢险等,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各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坚持汛期动态巡查制度,在重要地段设计观察哨,着力提高监测预警实效。暴雨期间,各地组织力量加强雨中巡查,结合灾害发生情况和地质灾害动态巡查情况,科学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及时发放“两卡”,确保了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1年8月17日凌晨1时,在强降雨引发下,北川陈家坝乡老场村雷家沟发生了泥石流,体积约2万立方米。由于及时转移安置人员,未造成人员伤亡。
工程治理是我市防范地质灾害的又一重要措施。地震发生后,我市投入巨资,对200多处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隐患点,进行了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工程治理,确保山沟河道畅行无阻,有效地防止了山洪泥石流对群众生命的危害。今年,各地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大了在建工程施工力度,269处重大地质灾害工程项目全面完成,并在汛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绵阳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