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已帮助1300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就业援助进家入户活动,通过入户调查、分类帮扶、托底安置等方式,全力保证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因灾、因征地失地无业家庭顺利实现就业。目前,全市已有1369名就业困难人员顺利实现就业。
针对就业困难群体情况不一,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专门力量,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按照“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集中开展入户调查,以全面、准确掌握辖区内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家庭状况、就业状况、培训意愿等情况,并对就业困难群体逐户登记造册,建立帮扶档案,力争做到一户不漏,确保对就业援助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
针对不同群体,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多种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活动,将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因灾、因征地失地无业家庭作为优先服务对象,针对每个家庭的具体状况,实施“一户一策”分类帮扶,并积极落实帮扶责任人,对帮扶对象按需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帮助帮扶对象实现就业。
在加大创业宣传、营造创业氛围的同时,积极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引导灾区群众自主创业就业。对持有《地震灾区就业援助优惠证》的人员将继续实施地震灾区就业援助政策至今年底;对符合条件的初创人员减免税费、提供经营场地并减免租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给予一次性5000元创业扶持补贴等。
各地还结合自身情况,围绕灾后恢复重建、新农村建设以及各地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培训,全力对技能偏低、年龄偏大、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实行托底安置,积极开发社区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达到“户户有就业”的目标。
据统计,今年以来,就业援助活动助推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97人,“户户有就业”完成率99.99%。其中,自主创业188人、被企业吸纳就业442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333人、灵活就业434人。 (绵阳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