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危机,这样化解——我市成功处置涪江水质异常事件纪实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1-08-04  发稿编辑:景秀丽

7月21日,一场暴雨,使位于涪江上游的阿坝州松潘县一电解锰厂尾矿渣冲入涪江。获知情况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环保等相关部门密切加强水质监测。经监测,进入我市流域涪江各断面水质并未发现异常,相关监测数据均显示正常。

 

7月25日,涪江江油至绵阳段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波动,我市相关部门立即对上游各排污企业开展排查工作。7月26日,最终分析确认,涪江水质锰和氨氮两项指标超标。市政府旋即召开应急会议,第一时间启动《绵阳市环境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发布市政府第一号通告,公布涪江水受到污染,请市民生活饮用水尽量使用成品水。

 

7月29日中午,市政府发布第三号通告:全市城区各水厂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各项指标全部合格,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市民可放心使用自来水。至此,我市用水异常警报解除,自来水供水全面恢复正常。一场水危机事件,得到了有力有序有效的化解。

 

72小时,从公布水质异常到恢复正常饮水,没有发生一起群众恐慌事件,没有发生一例因饮用受污染水发生的中毒事件——市委、市政府在此次事件的处置中,所展现出的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处理重大危机的公共管理能力以及各方联动的协作精神,赢得各界一片喝彩。

 

7月28日,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的委托,来绵指导处置此次事件的副省长陈文华认为,“绵阳应对工作指挥调度有方、处置科学合理、成效十分明显。”

 

8月1日,国家环保部应急办副主任张志敏在绵传达了中央及环保部领导对我市处置此次事件的重要指示精神。张志敏认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动公开信息,及时采取技术措施降低污染,处置科学合理,保证了群众用水安全。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加强监测研判,全力做好用水保障,确保了社会稳定。”

 

科学研判,提前防范,多措并举。市委、市政府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第一时间应急处置,为确保群众饮水安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涪江,系我市三大水源之一,其供水量占绵阳城区30多万居民生活和饮用水量的70%,是绵阳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然而,这一切,因一场水污染而打破了。

 

7月21日,接到平武县关于松潘县境内一电解锰厂尾矿渣流入涪江的报告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立即指示要高度重视,严密监测沿江水质,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并责成市环保部门对涪江段水体进行密切监测。

 

经过4天连续不断的严密监测,7月26日,当确认涪江水质出现异常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靖平当即指示:密切加强水质监控,尽快调集成品水,确保市场供应,特别要保障低收入市民的饮用水供应。市级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正常供水。

 

市委副书记、市长曾万明要求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向社会公开信息,避免社会恐慌,确保社会稳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科学可行的处置措施,多管齐下确保群众用水安全。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市委常委、副市长李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涪江水质异常处置工作指挥部,对处置涪江水污染、保障群众生活用水、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部署。指挥部先后6次召开工作会议,将相关措施、要求、责任进一步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头。

 

7月27日9时,市委书记吴靖平和市长曾万明分赴各自来水厂和市区部分超市现场办公,听取有关部门情况汇报,对水质异常形势进行研判。

 

随后,市长曾万明带领副市长赵琪及相关部门技术负责人,前往武都水库大坝开展涪江水质异常应急处置工作,要求通过水资源调配等手段,加大上游来水量,促进污染物下泄、沉降,加快对涪江污染物浓度的稀释。

 

与此同时,市政府协调小组赶赴阿坝州松潘县小河沟乡现场勘查污染源,商请阿坝州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在副市长、市公安局长任建民的指挥协调下,全市公安干警加大了对各送(供)水点的治安巡查,积极主动为群众提供服务,维护正常治安秩序。

 

得到涪江水质异常事件的报告后,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立即指派副省长陈文华赶赴绵阳协调指导处置工作。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也作出批示,要求全力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要,确保社会稳定。

 

7月26日18时,环保部西南督察中心副处长马仁波、省环保厅厅长姜晓亭和副厅长杨雪鸿等带领技术人员和专家赶赴我市,现场察看和指导工作,会商应对措施。

 

7月28日下午,副省长陈文华带领省应急办、环保、水利等部门负责人来绵指导应对处置工作,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主持召开了应对处置涪江水质异常事件座谈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突发事件面前,各级党委、政府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科学研判,提前防范,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为确保群众饮水安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及时、公开、透明。突发事件发生后,我市滚动公开信息,最大化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应急处置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

 

“听众朋友,绵阳涪江水质个别指标超标,但除不能饮用之外,洗澡、洗衣和其他方面都是可以用的,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伤害……”

 

“观众朋友,目前绵阳市相关部门,已经紧急启动了应急预案,从外地调集桶装水和瓶装水,请大家不要哄抢,成品水不会缺,也不会涨价……”

 

这是7月26日下午至晚上,绵阳人民广播电台、绵阳电视台不同时段滚动播出的市政府公告。当天19时,市政府应急办等有关部门还迅速联系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以短信的方式,及时向市民告知当天涪江水质异常事件的有关处置情况。

 

在现代社会,信息公开是通则,不公开是例外。面对水质被污染的情况,如何让市民平静面对,不听信传闻、谣言和猜测?及时公开,是处理问题的最好方式;主动公开,是最好的政府形象。

 

“起初听到水污染的消息,大家有点慌乱,心里都没底。”高水南街居民陈晓红说,“后来看到市政府发了公告,电台、电视台都在宣传,公安巡警车又给我们作了解释,知道政府正在积极处理,心里就踏实了!”

 

“为什么21日就发现了水质异常情况,到26日才向社会公布?”“绵阳为什么不开辟城区第二饮用水源?”……面对社会各界的质疑,市委、市政府没有回避。7月27日,在市广电中心,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以电视、网络直播的方式,就中央、省市30多家媒体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答疑解惑。

 

7月27日21时,市水务集团及时向市级网络媒体提供了安全供水分布图,标明安全供水的具体区域,告知这些区域的市民放心使用自来水。

 

7月28日18时,市政府发出第二条通告,发布了第二水厂和第三水厂锰和氨氮的监测数据,并告知市民:7月28日10时至12时,经市环保局、市水务集团、市疾控中心监测,涪江绵阳段水质呈逐渐好转态势。

 

其实,早在7月28日凌晨,市水务部门经过严密监测,已经确认,我市各水厂出厂水及末梢水均已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但当时上游源头还在处理中,如果再发生暴雨,会不会发生第二次污染?指挥部慎之又慎。

 

7月28日中午,市委常委、副市长、指挥部指挥长李炜召集市环保、水务、住建、疾控中心等部门及专家进行专题研究。经过“会诊”,大家一致认为,水质完全达标包括流域水、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各种指标,必须待相关数据稳定,并对供水管道进行全面冲洗后,才能正式解除警报,确保市民喝上放心水。

 

经过缜密部署,通过连续34小时的严密监测,相关数据持续稳定后,市指挥部又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省内外专家进行研判,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了两次冲洗,在充分征求专家及部门意见后,于7月29日12时宣布解除水质异常警报。

 

事实证明,及时、公开、透明地主动公开信息,不仅不会妨碍对事件的处置,反而有利于稳定人心,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党委、政府的工作。

 

地区联动、部门联动、军地联动、干群联动。各方联动,形成了应对此次危机的巨大合力,为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成功处置此次事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保证供水,成为重中之重。

 

7月26日晚6时,由住建局、水务集团等部门负责,第一批8台送水车,分别装载20吨干净合格的地下水源,进入10个城区特困群众、低保五保户聚集区进行集中送水。当晚10时,送水点由8个增加到30多个,通宵达旦给学校、医院、福利院等单位送水。

 

为保障成品水市场供应,7月26日上午,市商务部门向市场投放9万件库存成品水,连夜从外地调运成品水29万件。从27日开始,在我市各大型超市门前、在各居民小区小超市门口,堆积如山的成品水开始放量贩卖。

 

同一时间,市物价部门公布投诉电话,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行为密切关注,凡举报核实的严肃处理。市公安机关加强了对各成品水集中供应点、送水点治安秩序的维护。

 

心手相连,守望相处。危机面前,不以涪江为饮用水源的各县市区立刻行动起来,积极组织力量向城区调度成品水或清洁用水。四川蓝剑饮品集团,将10万瓶爱心水第一时间发放至医院、敬老院、学校等地。

 

困境之中,人们又看到了那熟悉的身影:绵阳消防支队、827基地等驻绵部队官兵,纷纷派出车辆为群众送水。

 

截至7月29日12时,500余车次、7800余吨水源源不断地送往各个需要的地方,润泽了大家的心灵。

 

在这次水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我市还实现了四方联动。

 

地区联动。事件发生以来,我市及时向阿坝州、遂宁市通报情况,为涪江流域相关市州应急处置工作争取了主动。

 

部门联动。市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坚持会商制度,加密监测、科学研判、互通情报,做到信息共享、密切配合、科学处置,确保各项应对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军地联动。绵阳消防支队、827基地等驻绵部队主动作为,在市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派出车辆为群众送水和协助开展其他应急处置工作。

 

干群联动。各级干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积极宣传处置措施,宣讲应对方法,维护生活用水发放秩序。广大市民也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主动配合一线干部工作,不信谣传谣,自觉保持平稳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方联动,形成了应对此次水危机的巨大合力,为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成功处置这次事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72小时,一场“水危机”突然袭来,又及时成功化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市委、市政府处理重大危机的公共管理能力再次得了全面展示。居安思危,着眼长远,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适时开辟绵阳城区第二饮用水源,实现双水源“双保险”,从根本上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绵阳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