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营镇围绕辖区群众多维、多元法治需求,因地制宜创建“看听触”三维工作法,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基层司法行政的期待,形成一整套“释法说理”机制。
一是打造“看得见的法律服务”。整合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和法律顾问等多方工作力量,实行“常态化”“专业化”轮流坐班制度;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畅通表达渠道;开展“领导干部接待日”活动,倾听民意,为群众提供看得见、面对面、零距离的“一站式”优质法律服务,增强群众信任感、获得感。2020年以来,累计接待群众500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询350余人次,调处矛盾纠纷30余件,办理法律援助10余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500万元。
二是传播“听得懂的法治声音”。大力培养“法律明白人”,壮大基层法律服务专业队伍。通过抽选镇、村(社区)业务骨干,组建专业普法队伍和“普法宣讲团”,到场镇、村(社区)开展多元化法治宣传、宣讲活动。改变传统“灌输式”授课,充分考虑普法对象的理解接受能力,推出“方言讲法”产品,以“讲身边事、析身边案”,寓教于乐,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2020年以来,累计开展各项现场普法活动50余次,普法讲座10余次,普法广播150余场次,机关干部会前学法2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覆盖全镇1个社区、11个村,受益群众达3万余人。
三是用好“触得着的法治红利”。注重矛盾纠纷“繁简分流”机制建设,指导网格员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随手调”,做到“事了人和”,简单纠纷不出村社;进一步完善多元化解机制,与派出所、法律服务所、社会应急治理办组建“三所一办”联动调解委员会,开展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针对辖区内征地拆迁、人身损害、农民工工资等“敏感、多发”的矛盾纠纷,充分利用“专家、网络、判例”三方资源,借用调解技巧、总结调解经验,探索建立“释法说理”模式,提升重大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2020年以来,累计成功调处纠纷200余件,处理信访积案、难案6件,一般信访20余件,引导信访人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确保辖区和谐稳定。(刘营镇:彭宇、马莉)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