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汛期的到来,各地暴雨连连,已有武汉、长沙等多座城市在暴雨中“沦陷”,四川成都、绵阳等地也成为泽国,城区内上百处低洼地带的积水达到人膝部或半米之深,国航124个航班中有47个航班受暴雨影响,约5000余乘客滞留机场。在暴雨面前,即使是首都北京,也显得脆弱不堪。灾害共造成其它13省(自治区、直辖市)86个市(州)510个县(市、区)3657万人次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64.2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350.2亿元。各地城市因排水不畅,出现严重内涝,造成交通中断,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巨大灾难不仅让城市基础建设的漏洞一览无遗,脆弱的城市排水应急系统再次拷问城市规划与管理,以及城市的应急机制出现的漏洞。极端天气造成的灾害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网上众说纷纭,这包括很多方面的原因,譬如:中国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对基础设施疏于管理;天气预警系统不够完善,灾害的预报能力有待提高;灾害天气的频繁发生和当前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无关系等等。官方对于城市内涝的解释与往年相仿,包括降雨太强、排水能力跟不上、工地施工破坏管网等。其实想从根源上避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环境污染才是根本。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逐渐凸显,暴雨带来的严重内涝、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等都是快速城市化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大雨引发的城市严重积水现象,地下管网建设滞后,是造成城区内渍水的主要原因。强降雨不仅带来严重内涝,还揭示了城市建设规划中“重地表,轻地下”的弊病,地下排水系统多疏于规划和监管。地下网络不连通、容量设计不足等规划问题,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地面建设,水的自然循环被打断等也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
城市建设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个行业部门共同沟通协调。未来城市的发展,不管是生态发展还是低碳发展,都不应该破坏自然生态、打破自然规律。不同城市应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其规划、管理应符合自身的定位。一座城市在注重外观的同时,更应讲求内在质量,包括拥有完备的排水设施从而避免内涝,让它在强暴雨等自然灾害面前经受住考验,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场所,更应是城市建设的应有之意。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