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厂价仅为15.5元的芦笋片,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等多级代理,层层加码后,卖到患者手中时竟涨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213元。这是最近老百姓在讨论房价、菜价之余的另一个担忧,那就是药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钱袋越来越鼓。可是收入的提高,并没有让所有人乐起来。吃不起药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一大“怕”。俗话说的好,什么都可以有,就是不能有病。5月18日,央视《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对高价“芦笋片”事件做了详细了报道,有评论指出只要利益链条在,高药价就存在。药品的暴利让人触目惊心。高价芦笋片事件报出来之后,大家对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又多了一丝担心,因为它以小见大,说明目前高价药恐怕离广大患者非常近。在目前我国药品销售环节上有国家指导价、地方政府核定价,下有零售药店平均销价、医疗机构实际进价等多重参照标准下,依然有高价药品登堂入室,直面患者。这让我们不得不问问,原因究竟何在?
药价虚高成行业公开秘密。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然而,近年来由于其公益性的淡化,“看病贵”成为公立医院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业内人士认为,造成目前公立医院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方逐利造成药价虚高,“以药养医”模式大行其道。
一个药品要到达患者手中,最多的有时要经过14道环节的利润分配。即从生产厂家到全国总代理后,依次经过省级代理、地级代理、政府采购招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用药医生。进入医院以后,这个药品还须经过院长同意采购后,由药剂科主任报计划,药事委员会审议,采购员具体采购,仓库管理员入库,再到院财务部门结账。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使药品的价格成本提高。这些环节,除了正常的流通环节允许加价外,还可通过医药公司使一部分利润流入到其他环节。
“暴利药”事件出现后,公众在责问医院公益性缺失的同时,也将矛头指向当地物价部门。物价部门确实存在把关不严、信息收集不全、工作不够细致的问题。但根治药价虚高,关键要减少药品流通环节,要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老百姓在看到这样的药价问题后,更多的担忧是,如果说连药品在市场环节的无序加价都管不好的话,更为复杂和系统性的全民医保又如何进行到底?(本报记者 刘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