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广角镜(一)曾经务工潮 今变用工荒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0-02-28  发稿编辑:刘庆


    编者的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本报2010年将原“关注民生”栏目更换成“广角镜”,仍在一版刊出。今日之中国,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各种形式共存,多元化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生存、生活方式展现出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其中有许多可圈可点的闪光之点。“广角镜”将镜头对准大千世界,从五彩缤纷的人、事、景、物中,从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中,摘取朵朵时代的浪花,奉献给读者朋友。


    最近新闻报纸、电视电台报道频繁的莫过于“用工荒”。报道称,珠三角缺工超200万。春节后,福建的民营经济大市泉州也现“招工难”,用工“缺口”达15万人;福州再遭“用工荒”,虎年首场人才集市粥多僧少,招4.3万人却只有1.2万人参会,制造业、服务业严重缺工。初步估计,广州劳动力市场至少欠缺15万民工,若加上早前东莞20万及深圳约80万的民工缺口统计,节后珠三角的劳动力需求缺口随时过百万人。与去年春节后苦找出路截然相反,今年节后的农民工们发现自己成为抢手的“香饽饽”。


    “用工荒”三个字不停的灌入人们的耳朵,市民也纷纷都在讨论着,以前都愁找不到工作,而今怎么变成工作没人干了呢?这不免让笔者想起临近年三十,在去福州的火车上,扛着铺盖卷赶去找工作的人。大家都千里奔袭赶回故里,但是却有那么一拨人他们想赶在过年前赶到工厂多的地方去,在他们眼里那时候工作机会更多。在个人看来“用工荒”并不是工作摆在哪里没人做。对农民工来说,还是僧少粥多。迟迟不肯走出家门的原因在于大的经济环境明显回暖,市场趋势旺,作为派生性需求,用工需求自然增加。国家、地方政府出台就业扶助计划让很多人会考虑去外地打工不如在本地找工作或者开展种植、养殖以及自主创业强。还有就是,而今的求职主力军多集中为80后、90后,相对于父辈来说,生活压力相对较小,他们对未来的追求发生变化,很多不愿当生产工人,越来越注重工作环境、生活质量、劳动保障等方面,对工作有更高的期望值,稳定性也减弱了一些。


    在绵阳,第三产业的用人单位数量最多,如餐饮酒店、化妆品销售公司、二手房公司、各类科技公司等,不过用工数量最多的还是生产类企业,对车间工人的需求量少则十余人,多则上百人,还有一些岗位甚至不限人数。今年的“用工荒”,并不是农民工停止了流动,而是他们在多年的流动中学会了选择——敢于并善于选择适合自己谋生、发展的机会,以及迈步前行的方向,这其实本身是一种进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摆起架子“倒逼”老板。城市也好,企业也罢如果要留人留脚就要留心。城市决策者、企业老板们都要思考怎么留住他们。当前许多企业都以提高工资待遇、增加各项福利保障等手段想把农民工留下来,其实,要真正把农民工留下来的办法只有一个:把他们真正融入城市,变成市民,让他们有归属感,减少流失性。每年一度的春节农民工大迁徙,表面看来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实际上是农民工并没有把就业城市看成“家”:从户籍、劳动、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门槛,找不到归属感的农民工们无奈只有回家。政府和企业都行动起来,切实解决农民工的问题,维护他们的权益,我想谁都愿意高高兴兴回家过年,热热乎乎地回来上班。(本报记者  刘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