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联干渠于1980年建成投用,全长35公里,渠首设计流量18立方米/秒,灌溉三台县、射洪市、大英县三县(市)。其中,三台县境内渠道长27公里,覆盖鲁班、观桥等7个乡镇54个行政村,灌溉面积4.66万亩,涉及14.12万群众生产用水。
4月20日12时40分,鲁联干渠景福镇太和村段渠道突发垮塌。险情发生后,三台县水利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联合各相关部门、乡镇协同作战,争分夺秒开展应急抢险和抗旱保供工作。
一是迅速响应,扎实推进应急抢险。强化现场管控:第一时间采取关闸断流措施,组织周边受影响群众转移,明确安全隐患不消除不得返回;在现场设置警戒线及安全标识,在主要道路出入口设立管控卡点,落实专人24小时轮班值守,严防次生灾害发生。同时,联合公安、舆情监测中心及时处置不实网络信息10余条。加速抢险工程实施:安排专人跟进省都发中心制定的应急抢险工程方案,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强化汇报沟通,仅用6天时间完成现场排险主体工程。全面排查隐患:为举一反三,组织水利干部对鲁管、团管、武引、永和埝等灌区水利设施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立行立改;对短期内难以整改的,落实专人监测并制定应急处置措施,确保水利设施安全运行。
二是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抗旱供水。推进应急保供工程建设:聚焦鲁联干渠保供主线,全力协调推进各项工程落地:4月26日完成排危除险及临时施工道路;5月5日建成3根管道,实现3立方米/秒保供通水;5月14日协调永安电力公司启动施工,仅用3天时间完成1800千伏安箱变及1公里高压专线架设,保障施工用电并落实农排电价优惠;5月19日至29日期间逐步增加输水软管至24根,流量提升至8立方米/秒;7月1日凌晨阶段性结束应急保供,累计输水2570万立方米,较常年多输水400万立方米。精准调度县域灌面用水:组织鲁管中心围绕水量、灌面、用水效率三大要素,细化调水方案,精准分配水量。同步动员沿线乡镇开展沟渠清掏、塘库堰清淤等工作,确保水资源不外渗、不入河,最大限度储水蓄水;为高地势及偏远区域配置抽水泵20余台(套),保障提灌生产,解决生产用水难题。在自然灾害和天气干旱的双重考验下,6月12日,我县鲁联灌域提前8天完成大春作物满栽满插工作,共用水1000万立方米,比常年多供水200万立方米。
三是核算灾情,妥善做好补偿保障。由应急、水利、住建、农业农村及景福镇组成灾情核算专班,全面完成灾情核算。经统计:本次灾害共造成183.87亩田土受损(32.57亩全损、34.68亩农作物全毁、116.62亩受损),塘堰6口(2.48亩)、堡坎12处(375米)、沟渠1220米、水井7口、化粪池7口,偏房2处,10余户群众家具家电等生活物资受损。6月20日,65.5万元赔付资金全部到位(其中农作物损失补偿13.57万元,群众财产损失及安置补偿51.93万元)。部分受损水井通过清淤消杀已恢复正常使用,需新打井的群众目前通过与邻居共用解决用水问题,所有受损群众均已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四是加强宣传,争取群众理解支持。组织水利及乡镇干部进村入户,详细说明成灾原因,宣讲党委政府推进解决问题的难度和决心,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同步宣传节约用水、科学安排农事生产时间等知识,凝聚起抗旱保供的共识。
下一步,我局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将受损塘堰、水井、沟渠、堡坎、化粪池及土地恢复,全部纳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市级奖补资金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申报,估算投资约90万元,预计今年年底前全面完工,实现灾损设施全修复。
二是强化与省、市水利部门对接汇报,鲁联干渠整治工程已纳入都江堰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第一批次,计划2025年底开工。同步借势发力,已将我县20条渠道(我县总投资约6亿元,绵阳市总投资约7.6亿元)纳入都江堰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储备库,目前全省大可研正在批复,预计近三年分批次实施,有力解决渠系老化、输水能力不足等问题,提高农业用水保障水平。
三是精准做好抗旱保供准备。密切关注7-8月气象变化,完善应急供水预案,备足抽水泵、输水软管等物资。若遇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统筹调配区域水源,保障农业灌溉关键用水需求。
四是持续筑牢设施安全防线。对灌区隐患监测点定期巡查,动态更新应急处置措施;结合秋季水利设施检修,对鲁管、团管等渠系开展系统性维护,不断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三台县水利局)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