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三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全力推进“涪城麦冬”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5-04-01  发稿编辑:韩春梅

 

 为加快推进“涪城麦冬”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三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创新构建“高位统筹-精准破题-协同共治”三维工作体系,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高位统筹抓机制,构建全域联动新格局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农业农村局、公安局等多部门及主产乡镇联动的专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三台县“涪城麦冬”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构建“1+N”跨部门协作网络。

完善制度支撑。进一步细化任务分工,配套出台《关于建立产地地理标志舆情收集与动态监控机制的通知》等文件,实施“月度调度+季度通报+年度考核”闭环管理模式,累计召开专题推进会2次、专项督查1次,形成“政策牵引-动态监管-考核问效”一体化推进机制。

夯实基础建设。投入“涪城麦冬”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49.47万元,创新“技术专家嵌入专班”工作机制,引入第三方智库全程参与创建,确保台账资料完整度、准确率,为验收攻坚奠定基础。

二、精准破题促提升,打造全链管控新模式

标准体系强基。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市农科院等组成的技术团队,构建覆盖“良种繁育、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产业链标准集群,主导制定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10项,推动四川代代为本农业科技公司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实现“从田间到市场”全程标准化衔接。

质量安全护航。创新“政府主导+企业自检+第三方溯源”三线质控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实验室,引入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成都市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第三方检测机构,7个GAP基地,麦冬初加工企业168家,涪城麦冬专业合作社82个,麦冬生产和经营企业300余家,年度抽检产品4000+批次,检测效率大大提升。

数字转型赋能。打造麦冬数字化管理溯源云平台,创新实施“区块链+7S智慧产地仓”管理模式,指导2家企业认证ISO、HACCP质量体系,7家企业认证GAP、GMP、有机产品等,实现34家用标企业电子档案全覆盖,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实现生产环境温度、湿度等指标实时监测,实现麦冬从田间、仓库到市场全过程的数字化溯源管理。

三、协同共治增效能,开创保护发展新局面

执法维权高效化。构建“行政监管+司法保护+行业自律”协同机制,整合12315、微信公众号、书记县长信箱等多种监督渠道,建立24小时应急响应专班,构建“快速响应+闭环管理”机制,年度处理投诉举报办结率100%。创新建立川渝检察协作、部门联合执法、政企联防三重保护网,与重庆渝北区建立公益诉讼、知识产权检察跨区域协作机制,与交易市场、网络电商平台建立联动保护机制,发布绵阳市首个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方案,将打击冒用地理标志标识和售卖假冒伪劣麦冬产品工作纳入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切实持续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品牌宣传多维化。实施“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战略,打造“涪城麦冬”地理标志主题博物馆,通过举办“麦冬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形式开展线下宣传活动4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超万份。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矩阵,全年发布专题报道近100次,组织参加“绵品出川”上海行、北京行等活动10余场次,参加“绵品出海”印尼、土耳其等国际展会19场次,品牌曝光率大大提升。

引领示范标准化。因地制宜打造五大样板工程,建成“五有”标准化生产、绿色生产、数字化生产、规范化初加工、精深加工示范基地6个,通过“标准、绿色、数字、规范、高效”五型联动,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提质增效体系,有效带动全县麦冬产业发展。

目前,全县“涪城麦冬”常年种植面积6万余亩,麦冬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达60亿元,其中开发出380多种中成药、190余种保健品,以及麦冬汤料包、麦冬茶等衍生产品,2025年,预计麦冬食药同源相关产品产值将突破2000万元。下一步,三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全力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聚焦短板精准施策,以全链条质控体系筑牢发展根基,深化产业协同攻坚,全速推进麦冬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邓杨薪 陈姿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