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涪城区杨关大道绿意盎然,4500亩芦笋、1100亩莲藕、1.2万亩绿色优质蔬菜和数十个观光休闲项目,构成一条独具魅力的乡村景观带;7月,十里荷塘荷风送来徐徐清香;8月,万亩葡萄基地果实累累;一年四季,原香国际香草园鲜花次第开放……
涪城区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连片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要素、地域特色与文化禀赋相结合,以现代农业为基,以美丽田园为韵,以农耕文化为魂,走出了一条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农旅融合新路子。2016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3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
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乡村旅游业基础
每年4月中旬开始,关帝镇4500亩有机芦笋基地旁,每天都停着几十辆货车——当地产的有机芦笋将发往成都、西安等地中转,其中近一半销往欧洲和北美市场。
作为绵阳最大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关帝镇有机芦笋每亩每年纯收益近2万元,但在4年前,当地村民种的还是传统粮食作物,每亩年收益不过2000元,4年时间翻了10倍。
作为主城区,涪城区只有12个乡镇,其中纯农业乡镇7个,均分布在杨关产业带及周边,农村人口仅占全区总人口的1/6,耕地面积仅有18万亩。特殊的地域位置,稀少的土地资源,决定了涪城区必须发展精品化、高端型的现代农业。基于此,该区启动杨关产业带建设,对城市近郊的杨家、关帝、丰谷3镇22个行政村进行整体规划,计划将其打造为绵阳现代农业的样板,实现从粗放式的传统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出的精品农业转变。
针对基础设施薄弱,涪城区整合了3.7亿元资金用于道路建设、改善水利设施、土地治理,并对杨关产业带进行整体规划,按照功能进行分片布局:杨家镇距离城区较近,发展观赏和体验农业;关帝镇种养基础较好,发展有机蔬菜和有机水果。
思路清晰,投资接踵而至。如今,杨关产业带已初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40%耕地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了优质蔬菜、生态养殖、乡村旅游、花会林果四大优势产业,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区已建成金锋“十里长廊”蔬菜产业基地、玉关优质蔬菜基地、万亩蚕桑示范区、万亩水果花卉基地等万亩示范基地8个,以杨关产业带为基础建成的杨关现代农业综合园区被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杨关产业带上的关帝镇、杨家镇、玉皇镇3个乡镇,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域。
举办多彩活动近郊田园处处有风光
每年7月中下旬,尽管天气炎热,但杨家镇万和村的葡萄基地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前来采摘。采摘园里笑声阵阵、歌声悠扬,同时也带动了农家旅馆、农家饭店的生意。这片葡萄基地就是涪城区农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涪城区的观光采摘游方兴未艾,各种采摘活动精彩纷呈,到大棚里摘草莓,到菜地里摘应季蔬菜,不仅给游人带来了采摘乐趣,也给主人带来了经济效益。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农家景、摘农家果,已成为旅游的新热点。依托青山绿水、稻田水塘、桑林果园、山坳水库等自然资源,新开发的园林植物观赏、农耕文化、水果采摘、农家餐饮、垂钓娱乐等旅游活动,成为都市人近郊旅游的新宠。
为实现“一年四季乡村旅游不散场”,该区还积极策划并举办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节会活动。春有牛王会、草莓采摘节、樱花节,夏有栀子花节、香草嘉年华、荷花节,秋有垂钓比赛、葡萄采摘节、七夕婚俗文化旅游节,冬有森林度假帐篷节、奇石根雕展等活动。
该区还通过改善近郊农村基础设施,夯实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建成原香·国际香草园、德腾生态园、千鹤桑园等休闲农业园区10个,鑫港湾、吴家森林休闲庄、80农庄等休闲农庄6个,全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121家,星级农家乐28家。未来,该区 还将在吴家镇依托凤凰山省级森林公园,建立以森林公园为背景,农业公园和湿地公园为特色,养生运动公园为延展,欧阳修主题文化公园为升华的多元化公园体系。
挖掘农耕文化让农旅融合有“根”可寻
涪城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文化兴盛之地,至今依然保存着崇敬耕牛、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牛文化”、栽桑养蚕的“丝绸文化”等传统。
在杨关产业带建设过程中,涪城区在大力改善居住、交通等硬件设施的同时,不盲目照搬城市做法,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当地传统文化特征,既提升生活品质,同时不忘“乡愁”,打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品味村社”。
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印记,也为村民发展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提供了基础。以传统养蚕业为例,涪城区引进丝绸纺织企业,在杨家镇柏林湾村建立了现代蚕业体验园。游客可以参观果桑园、大蚕房、稚蚕饲育室,在丝绣展示区,游客们还能看到绣娘坐在刺绣台前巧手飞针走线,巧手拉制蚕丝被。昔日的偏僻乡村,如今因现代蚕业文化体验园而变成各地游客竞相前往的乡旅胜地。
今年涪城区还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设2-3个特色小镇,启动了万和特色小镇新村聚居点建设,团阳寺芳香小镇规划编制工作和欢乐碗水乡文化创新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丰谷场镇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也在申报之中。 (梁明)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